警惕陷入大數據的混沌


現在有一種現象,開口閉口都談大數據,似乎沒有數據支撐,羅列出N個變量和因素,不用數據說話,就不客觀、不科學、不可信。

的確,大數據給我們認識、決策事物提供了明確的依據,避免了拍腦袋、憑感覺、靠經驗的錯誤。但大數據也可能把真正核心的變量淹沒在無窮的變量之中,使我們抓不住重點,再次陷入數據的混沌之中。

某種意義上說,大數據是科學的。但科學也有他的適用邊界,並不能包治百病,適應所有領域。

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才苦口婆心地勸告我們說:歷史、人類學、社會學這些東西,要回歸人文學科的本質,少一點統計,少一點數字,反而更好。

今天讀顧衡好書榜解讀戴蒙德的《劇變》,腦洞被進一步打開。

作者戴蒙德在《劇變》中羅列了12個變量,用於解釋七個國家是怎麼陷入危機,又是如何在危機中做出選擇的。

賈雷德·戴蒙德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寫了不少有影響力的著作。在中國影響比較大的是《槍炮、病菌和鋼鐵》和《崩潰》兩本書。

《槍炮、病菌和鋼鐵》講的是各民族不同的命運,是由環境決定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同民族的歷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

《崩潰》講的則是,走向崩潰的文明社會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環境資源的枯竭。

兩本書都觀點明確,只抓住一個關鍵變量討論問題。

而《劇變》中作者一改以往的風格,羅列了12個變量,看似面面俱到,客觀全面,卻給人一種不得要領搗漿糊的感覺。

顧衡老師對這一點提出了不客氣的批評。認爲參數的無限增加並不是逼近真相的有效途徑。討論複雜問題,簡化是必要的前提。

從這個觀點出發,我看到現在一些企業管理的弊端。

制度越多越好,數據越全越好,考覈指標越細越好。一些績效管理的公式設置的參數之多,計算方法之繁瑣,只有計算的人知道。

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還容易忽略核心要素,與管理目標和初衷南轅北轍,陷入指標數據的陷阱。

刪繁化簡是一種高超的管理能力;直達問題本質,用一個措施、辦法解決問題,比設定多個變量更有效。被大數據綁架,把大數據奉爲圭臬,往往會使人陷入看似清晰的混沌。

我想起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頁紙不到,就把初建的人民軍隊的紀律規範起來。想起“打土豪、分田地”一個口號,就把中國農民動員起來。這是何等的有力高效。

我這裏絕不是反對大數據,而是強調使用大數據的邊際條件適用範圍,同時評估採集統計大數據的成本,如果不需要大數據就可以做好決策評估,也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非常贊成顧衡老師的的觀點:歷史過於複雜,變量太多,所以要想面面俱到的話,那除了口水話片湯話,你什麼都說不了。簡化就成了有效討論的前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