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門關漫步……

        彷彿漫步於先秦古蜀時空,

        然白沬江時而波平如鏡,

        時而轟鳴迭宕,

        萬福、永壽、慶元三座古橋,

        帶着遠古的問候,

        扣動我心……


        記得三年多以前,第一次來到夾關,寫了以上感觸,留下幾幅圖片——


        日前,再次來到夾關鎮,風貌依然,只是感到古鎮雖然熱鬧——老街車流如湧——“景區”卻少見遊客。白沫江上游攔截限流,岸邊多處正在施工改造;最讓人遺憾的是,江對岸的古街一些古蹟,掩埋在小鎮居民的生活環境中(看起來還在打造之中),時隔多年,依然如故。岸邊樓宇,有不少當地人喝茶聊天曬太陽,生活倒也怡然自得。


        當然,這並不防礙我們(遊客)玩樂,一條長長的河道兩岸,儘可以暢快徜徉。我很喜歡這種純樸寧靜的原生氛圍,生活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橫臥在白沫江上的石板橋爲永壽橋。

        上圖中遠處的夾關大橋效仿趙州橋設計而成,橋有兩大拱,大拱上套小拱,靠中有6個小拱,大拱靠坡岸兩端各有4個小拱,石材採自當地的紅砂石。最靠岸的拱洞下,有沿河而建的石板路穿橋洞而過。石雕的十二生肖端坐於兩邊橋欄上(可惜兩次來此均沒有近觀此橋)。


        邛崍夾關鎮山青水秀四面羣山環抱,一條白沫江穿鎮而過,江上有萬福、永壽、慶元三座古橋連接新鎮和老鎮。當地人不時穿行於石橋,把水鄉生活倒影於碧水,鉤魚、洗衣、淘菜,把江南水鄉的韻味鋪陳開來。 

        記得上次來此就聽當地人講,你們來晚了點,若是上午9點左右來,河面上會飄浮起薄紗一樣的霧氣,變化萬端,非常迷人。

        上圖中沿河而建的古鎮吊腳樓非常有氣勢,羣樓倒影入白沫江,有與湘西鳳凰古城媲美的氣勢。



        河邊上有許多高大的樹木,樹上有好多鳥窩(似爲人工搭建),也不適爲一景吧。


  夾關至古就是蜀國的邊關,與平樂、固驛同爲臨邛三大古鎮之一;又是著名的茶馬古道和舉世聞名絲綢之路的驛站。現今夾關小鎮已是川西旅遊環線上的重鎮,與名山、雅安、蘆山相接,境內交通十分方便。有民謠“一平二固三夾關”、素有“買不完的夾關”之稱。

        夾關又名夾門關,因鎮之西部觀音巖處的啄子山、胡大巖兩峯對峙如門,中橫一水而得名。《清一統志·邛州》:夾門關“在州西六十里。兩山夾岸如門,其西與夷獠接界。《九域志》臨邛縣有夾門鎮即此。明初置巡司。今裁”。

        2016年,夾關鎮在兩河匯合處修建了“夾門關”關樓(爲2013年4.20雅安蘆山地震後“平臨夾綠道”的災後恢復重建景觀工程)。下圖皆爲現在新建的關樓和風雨廊橋。 


        下圖爲蒙水(魚壩)河上的廊橋。


        河道右岸,一條羊腸小道通得很遠,感覺夏季來會更爽快些。


        解放前,抗捐軍總司令孟光遠帶領地方民衆搗毀地方反動武裝勢力,迎接紅軍北上抗日。夾關鎮故列爲邛崍市革命老區之一。下圖爲剿匪紀念碑——原位於白沫江大橋畔,20世紀90年代遷建於此,系紅砂石劍式方尖碑。碑身正面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十八軍五十三師一五九團剿匪紀念碑”,下署“一九五零年五月十八日”,碑身刻有碑記。


        下圖爲沿河健身綠道和香嚴寺文化公園(廣場)。


        夾門關香嚴寺始自220年摩訶設堂建廟,336年寺廟規模開始擴大。到581年,建成四周有圍牆,內部相通,每邊長爲5間房的兩個大四合院,內設醬油坊、織造坊、染坊、藏經閣、戒律院、舍利塔、藏經塔、糧柴院等72房。

        史載香嚴寺“創於漢,興於唐,毀於梁唐晉隋之間,再盛於宋、元之際,衰於明“。唐時,李世民爲超度死難將士而重建,因“香光莊嚴”,將原名“長壽寺”改爲“香嚴寺”。武則天時期,香巖童子私降大雨解旱,觸犯天條,圓寂於此。武建寺,名香巖寺。因巖與嚴同音,人稱香巖童子爲香嚴童子,香巖寺爲“香嚴寺”。


        後有茶山。夾關以立茶爲業,建有精優茶葉生產基地。白沫江邊有村落,小狗狗與摩托車靜靜相處。


        竹製的遊船,停靠岸邊。樹木古樸,飽經風霜。


         飛檐亭下可觀賞白沫江、永壽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