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詩流傳千古,爲何評價不高?

前面寫了篇文章,有朋友問中國詩歌前四中是不是有蘇軾,讓我給剔除了出去。後來看很多留言雖然對前四是哪四位有不同意見,但大致上對將蘇軾和辛棄疾從詩人前四中排除是沒有意見的。

可見大多數朋友意見是一致的。

但是並不是說蘇東坡的詩不行,而是他實在太能幹,詞牌、散文、國畫、書法、哲學都是翹楚。相對這些方面的崇高地位,他在詩方面創建不多,甚至沒有。這並不是說他寫得不好,也並非他個人原因,而是進入宋朝,詞牌崛起,逐漸取代了詩的日常使用功能而已,是之謂“詩詞合流”——而這一行爲的始作俑者,就是我們偉大的蘇東坡先生。

這也奠定了蘇軾在詞牌史上的關鍵地位,而他的詩只是反映了他的文采和思想,於詩風、詩體上並沒有大的建樹。

要看某個人的詩怎麼樣,需要大量地閱讀他不同時間段的作品。宋初有些人在文采上不及蘇辛,卻在詩風歸正上提出了理論,引導了歐陽修的詩文復古運動,比如梅堯臣(還有一個忘了),他們的詩作沒有這麼鮮活,但是他們的引導作用在詩文史上要比蘇軾、辛棄疾重要。

再打個簡單的比方,衆所周知辛棄疾是宋詞,甚至是整個中國詞牌史的最高峯,但是我們提起詞牌史上的三巨頭來,卻是柳永、蘇軾、周邦彥,沒有辛棄疾什麼事情。爲什麼呢?柳永將小令發展爲長調,拓寬詞牌體式;蘇軾以詩入詞,拓寬詞牌主題;而周邦彥規整了所有詞牌,成爲集大成者,我們稱之爲“詞中老杜”——這種角度就是從詞牌體式發展來看,個人藝術成就雖然不及辛棄疾,但是於關鍵時刻起關鍵作用,才能成爲關鍵人物。

而宋朝詩人雖然流派非常多,有西昆體(承李商隱),有反對西昆體走火入魔的太學體,有香山體(承白居易),有江西詩派(承杜甫),還有四靈詩派,江湖詩派,一片洋洋大觀,但是我們現在能記得多少詩人呢?大概就是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范成大、楊萬里,而這其中,北宋氣象高於南宋,所以宋朝詩人要選三巨頭,就是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假如我們要弄個絕代雙驕,黃庭堅就出局,剩下王安石、蘇軾。

所以,你看蘇軾覺得他的詩一般,實際上他的水平在宋詩中已經是坐穩了第二把交椅的。

這與文采無關,他文采高,但是太分散了,而且明顯在其他領域成就更高。

蘇軾的文學成就就是滿天星河,詩只是其中最不亮的一顆。

王安石年輕的時候看不起詩,視之爲末技,但是文采是妥妥的,即便是以詩言事的《明妃曲二首》,也是妥妥地古體翹楚。在他退休之後,隱居半山,詩風開始走向唐詩風格,而風雲半生的經歷又爲他的意境添加了一份淡然。因此王安石晚年的荊公體,成爲了宋詩沒有被理學污染的一片純潔天地。他以此佔據了宋詩的最高峯,也只是像唐詩而已。

宋詩被理學思想侵襲,詞牌佔據了下層娛樂陣地,詩在主觀和客觀上都和老百姓劃清了界限,也就失去了生活熱烈的創造源泉。所以宋詩就像板着面孔的高知美女,遠遠地,穿透心靈地看着你——美則美矣,但是並不討喜。

在這種環境下,整體出不了大唐至情至性的詩歌特色——詩歌的情感輕了,自然就失去了味道。

我們看蘇軾最流行的一些詩句:“只緣身在此山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樹梨花壓海棠”,無不是在講道理。

這就是典型的宋詩特色。

說教有誰愛聽?怎麼才能讓人愛聽?生動、比喻,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潛移默化地講自己的道理。

而這正是天性幽默樂觀,又有才情的蘇東坡最擅長乾的事情。

老百姓能記住的,流傳最廣的蘇軾詩句無一不是這種通俗易懂,比喻生動有趣的作品。

他是用精緻的語言在講道理,而唐詩是用天然的語言來抒發感情。

這就是唐詩高於宋詩的地方,也是王安石的半山體要比蘇軾詩更好的原因。

所以,和整個唐朝的詩人比起來,蘇軾的詩是墮了下風的,這種下風並非文采、人品導致,而是時代文風的影響,是詩歌史、詩詞史自然發展的趨勢。

宋詩也是詩歌史上的一個高峯,卻永遠在唐詩之下,要不然怎麼說“唐詩宋詞”呢?

但是和後來者,特別是近現代古詩創作者來比的話,蘇軾的詩已經算是天人之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