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子貢問政。

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老師,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什麼。

老師回答說:足食,足兵,對人民講信義。

子貢接着問,如果遇到危機,這三條不能都做到,先放棄哪一條呢?

老師說,去掉兵。

子貢再追問,如果危機更大,剩下兩條也不能都做到,再放棄哪一條呢?

老師說,去掉食。唯有信義,寧死不可放棄。

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凡事都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靠自己的修養去教化天下,讓人家模仿我,而不是指手畫腳,要別人怎麼做。

這一點要特別強調,凡是要求別人怎樣怎樣的,都不是儒家。凡是一聲不吭,自己先做到示範,先打個樣板的,纔是儒家。

❤️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點半了,我們來繼續學習論語,昨天休息了一天,我發了關於學習論語的五條理由。

我相信大家通過認真打卡對我們學習論語會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再重複一下五個理由。

第一,論語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礎代碼。它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2500年來在中國流行最廣的基礎教材。我們講究做人做事。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啊?怎麼治國啊?怎麼修身啊?都從論語上得來。

第二,就是論語飛針走線,穿起了超大規模的中國社會。

第三,論語塑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仁者愛人。

第四,論語的微言大義已經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大家想一想,我們隨時隨地的都會用到論語裏的話來教導自己,什麼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比如智仁勇等等。

第五,論語創造了中國人基本價值觀的高頻詞彙。比如說一共有幾百個成語都出自論語,可以說是俯拾皆是。我們剛剛學過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等等等等。

所以說論語是一部薄薄的密碼本,大到理解中國的來龍去脈,小到理解習俗的前因後果,都可以回到論語裏面,一字一句地對密碼。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夠認真的跟着我一起來共同學習論語。

好了,複習一下爲什麼要學習論語的五條理由以後,我們就不再追溯前天覆習了,今天我們把重要的時間留給今天的內容。

今天是孔門高足子貢和孔子的對話,子貢向老師問政,孔子回答他三條,然後子貢又發揮了他善於提問的精神,不斷的去追問,最終老師給了一個重要之中的重要答案,也就是我們以前學李笑來老師財富自由之路專欄的時候,一直提到的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

我們還是先來看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就是子貢問孔子:老師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什麼呀?

孔子不愧是胸有成竹,那他張口就說出了最重要的三條,哪三條呢?

第一,要做到有足夠的糧食。爲什麼呀?大家想一想,民以食爲天,喫飽肚子是基本的要求,肚子都喫不飽,還談什麼其他的。

第二,足兵,就是要做到軍備好,有足夠的武裝力量。大家都知道,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接近100年的時間一直是 積貧積弱,軍備廢弛,所以內憂外患,被八國聯軍啊,日本等侵略,民不聊生。

第三,對人民講信譽!大家都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失去了信賴的政府,失去民心的政府,它是不可能長久的呀。

那大家都知道,如果能夠做到孔子說的這三點,兵多兵精,糧足,對老百姓講信譽,體恤老百姓,那麼這個政權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呀。

問題來了,子貢就接着問,那如果不能保證這三條,只能滿足兩個條件,那麼要去掉哪一個呢?相對來講哪個要差一點呢?

孔子很堅決的說,去兵。把軍備這一塊先放一邊,首先要保證足食,保證糧食,老百姓有的喫,然後保證對老百姓講信譽,正規運作的政府。

孔子爲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前蘇聯是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它是有實力的,但是它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哪裏了,都放在軍備競賽了。

爲了和美國爭老大,把精力都放在軍備競賽上。在武器上,不弱於人,但是結果怎麼樣呢?老百姓沒得喫,民怨沸騰。到最後,沒用別的國家去攻打他,內部崩潰,,蘇聯就分崩離析了。

武器重要,士兵重要嗎?重要。但是這些都是人來把握的呀,如果沒有民心,沒有糧食,那麼軍隊會叛變啊,武器會被敵人所使用。

所以說,當遇到選擇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哪個更重要,哪個最重要。保住最重要的,其他的可以先放一放。

那很多人擔心我們沒有足夠的軍隊,那敵人要來侵略怎麼辦?當然有一定的危險,但是隻要咱們的社會安定,老百姓有的喫,老百姓衷心擁護你,別人誰又敢來侵犯呢?那真來的話,老百姓覺得自己要喫不飽飯了,他不抗爭嗎?誰又敢去侵略你呢?

子貢不愧是一個好學生,他的問題就是非常有貢獻,三選二還不行,他又讓你二選一,就看孔老夫子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必不得已而去,去什麼呢?如果在足食和民信之一選擇一個呢。

那孔子很堅決的說,去食。

那這裏面去食指的是去誰的食,是一個關鍵問題,不是去老百姓的食啊,不讓老百姓喫飽。不讓老百姓喫飽,老百姓能願意嗎?對於人最基本的要求,喫飽肚子,如果讓老百姓喫不飽肚子,那你不是自討滅亡嗎?

所以這裏的去食,不是指的去老百姓的食,而是去掉自己的糧食儲備。遇到各種災荒,統治者應該拿出自己的糧食來賑災,讓老百姓喫飽肚子。

而不是說讓老百姓沒有喫的,讓老百姓死守着信義,沒有信,毋寧死。這太難了,因爲螻蟻尚且偷生啊。

我們知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至聖先師,那儒家思想的根基是什麼呢?是仁。

整個一部論語說的都是仁,仁者愛人,作爲統治者統治階級,他首先要愛護自己的老百姓,讓自己的老百姓有喫的能生活下去。

說在困難的時候,他首先要考慮到的是,要求自己把糧食拿出來,賑濟老百姓。讓他們能夠度過難關,留有希望。該種的種,新糧食下來就能活下去了,家裏都有妻兒老小。而絕不是說讓別人不喫飯以保證信譽,這點是太難了,也不符合人道。

第三條是民信之矣,或者說是民無信不立。

這一點怎麼理解呢?不是問老百姓說沒有信不立。當然信是立身之本,我們以前學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說的就是信,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和信條。但在這裏面,孔老夫子要求的是統治者,爲政的人,要對人民,要對老百姓講信義。不能爲了一己之私,不講信譽,不講承諾,爲所欲爲。

因爲這是根本,你對老百姓講信義,老百姓就知道你是靠譜的。你有困難他就願意和你一同來度過,大家都知道困難是暫時的,都是可以克服的。

萬一你沒有信譽了,橫徵暴斂,爲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去掠奪,出爾反爾,失信於民的話,那麼一旦民心失去了,那這個政府其實也就不久了。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最後滅亡,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沒有信譽了,撐不起這個江山的架子了。

說到這裏,給大家講一講,在過去禮記裏面曾經記載,國家要有九年的糧食積蓄。如果沒有九年都叫不足。如果連六年都沒有,那就比較危急啦。沒有三年的儲備糧食,那國家將非其國也,就是非常危險了。

爲什麼呢?因爲在過去那個年代,天災人禍,戰爭不斷,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的話,一旦遇到事兒,無論是天災還是戰爭,你都撐不了多久,國家就有滅亡的危險。

足兵其實就要加強武備,現在像我們國家富裕了,在軍備上其實就更加重視了。

還是剛纔說的是弱國無外交,要想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足夠的軍事準備,保證別人不敢欺負我。

毛主席有16個字方針,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我不欺負人,但你也別想欺負我。

所以說,新中國成立以後,不管是面對着印度,越南,蘇聯,還是美國等大大小小的敵對勢力,國家從來就沒有軟弱過,才保證了我們一個和平的生態環境,纔有了今天的繁榮和富強,這都是有原因的。

咱再說一下,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是說誰死的,當然老百姓都要死,是人都要死,統治者也不例外。

這裏面說的是,不管是國君還是貴族都要不怕死,軍備沒了,糧食積蓄沒了,只要信譽在,都可以繼續留存,有子孫一樣可以延續。

就算自己死了,老百姓還會感恩戴德,還會使你的政權國祚延續,如果說你沒有信譽了,其實人活着也會被推翻,而一旦推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

這裏面有一個例子,就是三國時候有個董卓。大家都知道這個人,是個亂臣賊子,他曾經準備了30年的糧食,準備了大大小小800名美女供自己享用。心想着,哪怕後來我不當官了,這些也足夠我喫的喝的用的了。

可是他真的活那麼久嗎?沒有!禍起蕭牆,自己的乾兒子呂布一槍,把他給解決了。這就是他作爲統治者,不講信義,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的結果。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一定要多思考幾個問題,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

如果讓我們做選擇,必須有所捨棄的話,我們最終要把什麼作爲最重要的,對於孔子來講,足食,足兵,民信之,這三條,信不能去。

那對於我們來講要注意什麼呢?保證自己的信譽,或者說個人品牌。只要我們的個人品牌在,那麼一切皆有可爲。這個倒了,也就真的倒了。

好了,時間也到了。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明天我們來學習下一章。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具體什麼意思呢,明早六點半,我們繼續相聚在這裏,共同學習論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