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會對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人口減少會讓經濟走向衰退嗎?

隨着我國經濟增長逐漸放緩,國家相繼又放開了二胎政策,人們紛紛猜測:是因爲人口的減少會放緩經濟的增速嗎?是低生育會導致以後大片產業無人可用嗎?

面對廣大人民羣衆的質疑,我們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至少可以從20世紀90年代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得到一些警示的經驗,至少可以防患於未然,早做準備。

聯合國中方案預測結果顯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到2050年將減少2億……到2040年左右,中國將進入老齡化的後期階段,即以長壽爲主導力量的老齡化階段……中國人口負增長已經勢不可擋。

針對少子老齡化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這本由“日本宏觀經濟學泰斗”吉川洋編寫的《人口與日本經濟》充分揭示了其內在答案,從正反兩面分析了人口給經濟帶來的影響,並辯證的闡述了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係,這本書一上市就引發衆多重量級媒體熱議,上市僅8個月銷量就超100000冊。

直擊人們與自己切身利益最相關的話題,針對國家、社會的未來變化做出自己的宏觀預測,是此書的精要之處。不過,通過客觀分析,我們也要明白經濟的一味增長並不是只有好處,經濟的停滯並不一定就是壞處。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國家進入到了哪一個層次,應該保持在哪一種平衡上。

現在我就從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中選三個進行簡要概述,讓大家明白我們擔心和害怕的那些事到底會不會來,來的時候到底有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糟糕。

一、低生育會讓我們越來越窮嗎?

日本經濟的停滯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起,被世界持續地稱爲“失去的10年”、“失去的20年”,到現在已經是“失去的30年”了,日本的經濟真的是人口減少導致的嗎?

誠然,少子老齡化的社會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如養老和醫療負擔過重,工廠招不到足夠的勞動力,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本國招不到足夠的勞動力,可以引進國際的勞務合作把別國過剩的勞動力吸引過來,或者把工廠開到勞動力比較廉價的區域,如現在非洲的人民還沒有實現溫飽,大量的青壯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那既然不是人口減少的原因最終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增長,那又是什麼呢?

衆所周知,上世紀90年代起,互聯網瘋起,進入21世紀,世界已經由工業化社會變成了信息化社會,究其原因,日本是沒有抓住信息化這一風口順利轉型,也就是說缺少創新。日本在二戰後迅速崛起,也不是他們爲世界發明了什麼,而是在西方的基礎上把產品做精做細而成功的,但在信息化的時代,你不能夠創新,就算把工業產品做得再精再細也沒有用。因爲你的產品再精再細,無法依託現代信息化把你的產品輸送到全世界,你一樣死翹翹。

而這些信息化的命脈幾乎都握在歐美一些大佬手裏,日本也沒有像中國一樣遍地開花地搞創新搞開發,所以,核心技術與世界持續脫軌,才導致了經濟的停滯。而正在這個風口,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與醫療負擔日益加重,導致財政入不敷出,經濟出現負增長。

但反觀我國,現在所處的形式與當時的日本完全不同。在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的20世紀90年代世界還是工業化社會,需要密集的勞動力來支撐工業的運轉,然而,自從21世紀,世界已經邁向了信息化社會,以前許多需要人來操作的工作,基本上已經被機器取代,人力不再是優勢,推動經濟增長的只能是人才,而且是創新型人才。我們還有20年才達到老齡化社會,如果在這20年我們依託創新掌握世界趨勢下的核心技術,情況又將會是什麼樣呢?

因此回到我們的第一個問題:低生育會讓我們越來越窮嗎?不會。只要我們國家注重高新人才培養,能夠在將來發明出更多讓全世界都接受的產品和技術,經濟就不會停滯。雖然我們因爲高速發展,人民富裕程度提高,需求趨於飽合,經濟增速放緩,但絕不至在老齡化社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所以,現在國家積極部署,在美國對華爲實行最嚴厲的貿易封鎖時,華爲出售它目前最賺錢的手機業務,自斷一臂,以期在物聯網等引領未來的技術上開發上先人一步,搶佔先機。今年國家已啓動額外招收初高中數理化格外優秀的學子進入清華北大,進行特別提速培養,爲他們將來爲國家創新事業做出貢獻提供可能。

綜上所述,經濟增長的核心不在人口勞力,而在人才創新。

二、A1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嗎?

現在人工智能化的出現,代替了許多以前靠人類來操作的工種,許多人擔心自己的孩子在未來會遭遇比自己越來越嚴峻的就業風險,但是,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人類從採集狩獵的原始社會進入農耕社會,再到農耕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哪一次不面臨着傳統工種的大量失業?但新的技術的出現,又哪一次不是衍生出更多的工種,讓人類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呢?

所以說,這種擔憂純粹是杞人憂天。不過,要適應新的形式,就看誰先快人一步。人工智能和高速自動化的出現,把人類從繁瑣、重複機械勞動中解救出來,以後我們的主要服務對象可能就不是物而是人了。那時候誰更能瞭解人的需求,並能很好的滿足它,誰就是更優秀的服務者。

因此,現在溝通技巧與心理學知識尤其受人追棒,這種改變就是人脫離機械性的顯要表現。而隨之而來的,教育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工業化時代強調服從,現在必須強調每個人的獨特性,讓他們儘可能的展示自己的內在特質。千篇一律沒有人喜歡,高薪定製沒有意外驚喜讓人振奮,人與人的互動將成爲以後服務業的主流,在產品極大豐富又質量過硬的後面,產品將是在關係中的順便夾帶。

所以,你還會認爲A1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嗎?A1不但不會搶走我們的飯碗,還會爲創造更多的服務內容可供我們選擇。A1的出現只不過是讓我們換了一種工作方式而已,讓我們不用把汗水灑在過多體力勞動中。就像從原始社會進入農耕社會,我們再也不必要讓自己的生命過度暴露在風險之中一樣,這於個人的生存是一種莫大的改善。

三、經濟增長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嗎?

毫無疑問,經濟增長讓我們不再缺衣少食,不用再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下,但經濟增長就一定會帶來人們的幸福感嗎?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指標的是GDP水平,GDP是指國家在1年之內創造的全部經濟價值,但它只統計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和服務。比如自己種菜做飯,在家喫就不會創造GDP,購買食材或收費餐廳就餐,就會帶來GDP的增加,當然這是拉動內需,但我們還可以看另外一些例子。

比如,疫情期間,大家足不出戶,但新冠肺炎帶來的巨大醫療費用也帶來了GDP增加,另外如治理海洋、河流、空氣等環境危機的支出也會帶來GDP的增加,但我們能說解決這些問題所帶來的GDP的增加,給我們帶來了益處嗎?這種打破鍋再補鍋的行爲值得鼓勵嗎?

所以說,GDP是一個很含糊的指標,並不是所有增長都能帶來比原先更好的結果。爲了經濟增長而增長,並不是所有采取的措施都是可取的。

既然產品是來服務於人的,只要人人感到滿足幸福,又爲什麼一定要深挖人性的慾望,要經濟的持續增長呢?當人的需求達到飽和,經濟增長就會放緩或靜止。但現在大多數中國人還掙扎在貧困線,需求遠未達到飽和,因此只要我們能掌握核心技術,不斷創新領先,我們的經濟還是能持續平穩地增長的,雖然比前期有所放緩,但總體是遵從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的。

一個國家的經濟就像一個人的一生,它必須經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們國家經濟起步較晚,現在剛剛邁過快速成長少年時期,正進入需要緩慢成長的青年時期,經濟在高速增長後放緩,正符合這一時期的成長特徵。

人口是經濟的推動器,也是經濟增長的加油器,當人口過少,經濟明顯會顯得動力不足,但人口過多,又會讓經濟這部機器難以推動。因爲目前低生育率的持續出現,爲了保證經濟活動足夠的動力,我們有必要稍微調整一下之前過緊的生育政策。這是因爲我國還遠未達到富裕程度,還需要拉動經濟來持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致力於的是全人類的解放和幸福,世界上還有許多掙扎在貧困線以下的民族需要我們解放。

我們對經濟發展的必要,決不會紅利只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裏,因此的致富策略是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讓全民富起來,再讓全世界人民一起富起來。現在我們致力於幫扶非洲,就是爲非洲人民的富裕助我們的一臂之力,直至達到全人類的幸福。

看了這本書,面對未來的模糊擔心一切都沒有了,我們終於明白了人口的減少不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老齡化社會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長壽和退休人員幸福指數的增加正是我們努力之後人類最豐碩的成果。長壽自古以來都是帝王將相求之不得的,目前長壽幾乎成了發達國家的常態,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就達到了86歲。

不過,面對成長中的中國,即將到來少子老齡化社會確實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嚴重的問題。過去這批即將進入老年羣體的人曾推動過中國的高速發展,將來他們是否會成爲阻礙經濟發展的力量確實是我們要邁過的一道坎。但邁過這道坎並不是放寬計劃生育即可,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統籌調整,做到未雨綢繆,而計劃生育政策調整不過是國家保證國力持續增強的衆多舉措中的一個,它雖然對未來有所影響,但絕不起主要作用。

《人口與日本經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翔實的數據和醍醐灌頂的提示,讓我們在面對未來時更加明確自己所面臨的風險,也更明白在風險之外還有更多的確定,讓我們做到知難而上,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踏實更堅定。沉穩而堅定地行走,是我們不變的勇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