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了20位諮詢者,聊一聊“職業規劃”終極意義:用諮詢撬動人生 1.“眼下很好,但我還想更好” 2.工作沒變,心態是最大的改變 3.以職場困頓爲窗口,塑造更獨立的人格

我第一次接觸職業規劃,是在大學時代。

當時的就業指導課上,老師簡單介紹了我們專業的幾個就業方向,然後就公告了學院的就業指導大賽,說參加比賽有績點加分。

爲了加分,我積極踊躍地參加了比賽。

我還記得當時自己從網上找了好幾種測評工具,對照着學姐的參賽方案,一個一個測下來,接着從若干可能的就業方向裏,挑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最終,我的參賽作品,是一摞十幾頁的《職業規劃書》。

職業規劃=測評+報告

這是我最初的定義。

進入職場半年,我的工作遇到了很大問題,屢屢面試碰壁,想跳槽而不得。

機緣巧合之下,我再次接觸到職業規劃,然後像抓住救命的稻草一樣,緊緊地,一絲不苟地跟進了一門在線課程。

一個月的課程中,我學會了認識自己,學會了認識就業環境,然後鎖定了自己的求職方向,並在課程結束後的兩個月裏找到了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

職業規劃=定位+方向

這是我在經歷職業發展的初體驗後,給職業規劃下的第二個定義。

2020年3月,我進一步學習了職業規劃的相關課程,拿到了高級生涯規劃師的證書,諮詢之外,還以旁觀者的身份訪談了20位職業規劃諮詢客戶。

他們中,

有在疫情期間進行“超前規劃”,然後逆行跳槽,收入翻倍的;

也有在遭遇職場困境後,僅憑調整心態,就能繼續順利發展的;

有經歷多次跳槽後,職業機會越來越逼仄,諮詢後重新上陣的;

也有在面臨兩難選擇時,洞見第三條路,而後決定轉型或深造的。


企業高管、職場媽媽、體制內人士、初出茅廬的新人……他們的經歷,讓我對“職業規劃”或者“生涯規劃”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藉着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講一講,我對“職業規劃”的理解,已經那些受益於職業規劃的諮詢者們。


1.“眼下很好,但我還想更好”

不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會在什麼時候想到做職業規劃?

曾經,我認爲職業規劃是用來“救火”的,好像大多數人只有在求職無望,跳槽碰壁,裁員降薪時,纔會想起還有職業規劃這回事兒,纔會想到花錢找專家做諮詢。

但在訪談之後,我發現職業規劃還有另一個作用,“助燃”,也就是幫助那些原本發展順遂的人,把未來的路走得更好、更穩。

小蘇畢業2年,諮詢時在一家外企做HR,工作體面,收入穩定。諮詢後,他在疫情期間轉行跳槽,進入管理諮詢行業,收入進一步提升。

杉杉工作3年就升任部門經理,前景一篇光明。可她卻感受到自己內心有些驕躁,諮詢結束後,她決定沉下心來,走穩職場進階的每一步。

職場媽媽肖肖身在體制內,家庭美滿,工作也很有保障。諮詢後,她沒有立刻轉型或跳槽,但卻暗自開始發展業餘愛好,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自由職業。

他們來做付費諮詢,身邊有很多人都是不能理解的——

“工作哪哪都好,生活啥也不愁,瞎花什麼冤枉錢?這不是凡爾賽嗎?”

殊不知,我們如今生活的環境,就業的環境,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今天的穩定、體面,難以保證明天、明年還依然是穩定與體面的。

職業規劃,是在“溫水”裏不停折騰,時刻感知環境的變化,爲明天做好充足準備,始終掌握職業與人生的主動權。


2.工作沒變,心態是最大的改變

找到一份好工作?工作立刻得到晉升?諮詢後收入翻倍?

訪談後,我發現像以上這種“驚天大翻盤”往往是少數派。大家都是成年人,不妨理性思考一下,那些長時間打着“做了XX事就實現財務自由”旗號的文章,難道不是營銷號的套路嗎?

職業發展想要有大的改變,往往是人發生了改變。

我想,不用我明說你也知道,進入職場後,那種學生時代考前臨時抱佛腳就能得高分的事件,實在是太少了。

的確,我也訪談到了跳槽後收入立刻翻倍的人,但這些少數派多有着經年累積,升職加薪於他們而言只差“臨門一腳”。

大多數來做職業規劃的人,諮詢後最大的改變都是心態上的改變,是思維模式的改變,繼而帶來了行動上的改變。

訪談客戶小南,工作3年換了7份工作。一開始,是他挑選工作,遇到不順心就裸辭;慢慢地,是工作開始“拋棄”他。因爲小南的職場穩定性太差,加之疫情對企業造成的不良影響,導致他很難通過試用期。

諮詢後,他開始直視自己身上的問題,第一次意識到“不會游泳的人,換個泳池也沒用。”

心態改變後,他在找工作時就多了個心眼。以前接到通知就去上班,現在會多加思考,做足思想準備,因爲一旦選擇了某份工作,他就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內向的職場新人小婷,以前遇到問題從來都是被動接受安排的一方,不擅長跟同事們溝通,更不懂向上管理。受到性格的限制,她在辦公室裏的地位慢慢邊緣化,即便工作很賣力,但總也看不到成績。

職業規劃後,她瞭解到“內向性格做不好銷售”是一種限制性思維,申請轉崗做銷售顧問,在一對一溝通中發揮出自己的共情優勢,銷售業績竟然很快做到了第一。

俗語說: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職業發展的很多卡點都是如此,當我們頭腦一根筋,行動慣性大時,往往需要專業人士找出癥結所在,幫助我們把思想撥回正軌。


3.以職場困頓爲窗口,塑造更獨立的人格

很多職業發展的問題,其實與工作本身關聯不大,反而人生的不同階段,以及人格是否獨立相關。

以我自己的經歷爲例,我曾經有一份非常喜歡的工作,喜歡它,正是因爲能城工作之便全國各地出差,好似“公費旅遊”。在異地他鄉辦公的時間裏,我飽嘗當地特色美食,也與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工作上的聯繫。每去一個地方,都能打開一段全新的體驗。

兩年後,我的工資漲了,職位升了,可我卻在籌劃離職。而我離職的原因,恰恰是我曾經選擇這份工作的原因——出差。

那時我正準備結婚,從獨身一人到要組建一個家庭,接下來就要當媽媽。平衡生活,這個我不曾考慮的議題,慢慢升級爲我選擇一份工作的重要打分項。

與我的經歷不同,北漂“大齡女青年”曉雯的壓力來自於父母。剛過25週歲的她在一家傳媒公司工作,薪水高、就業前景良好的代價是996的工作時間。

看到女兒的工作壓力這麼大,又要固執地堅持漂在北京,曉雯的父母退而求其次,放棄了催她回老家工作的計劃,轉而催婚。

電話裏,他們一遍又一遍對曉雯說,“工作是你自己選的,爸媽也不說什麼了,早點談個男朋友,早點結婚,好歹找個人照顧你可以吧?”

曉雯本不着急結婚,可在父母的奪命連環call下,她還是陷入了焦慮,心想:工作這麼忙,讓我到哪兒去談男朋友呢?加班這麼多,萬一結婚了,我要怎麼照顧家庭呢?

帶着濃重的焦慮情緒,曉雯進行了職業規劃,經過一番梳理後,她發現自己對當下的工作還是很滿意,而“結婚”“平衡生活”的需求眼下確實不着急。

諮詢後,曉雯沒有換工作,而是趁着十一長假回到家,跟爸媽敞開心扉。交流之中,曉雯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展示出了自己的獨立精神狀態。

試想一下,如果曉雯沒能通過職業規劃理清自身焦慮的真正原因,而是遂了爸媽的願,早早的、草草的結了婚,未來的發展又會是怎樣的呢?

我很喜歡的一本職業規劃書籍《覺醒:把人生設計成你想要的樣子》裏,有這麼一段話,完美地詮釋了“職業規劃”的終極意義——

一個人的職業困惑,不僅是由職業所帶來,還有其他因素,如思維方式、內在能量、家庭、文化等。

最後,這些問題的爆發都以職業作爲出口:一般人會意識到自己的職業有問題,尋求職業規劃師的幫助。

再回到最初的那麼問題——

在你眼裏,職業規劃意味着什麼?

你或許有你的答案。

但我想說,職業規劃遠不止幾個測評,一份報告書,以及幫忙找一份工作這麼簡單!

甚至,一場職業規劃諮詢能夠撬動你的整個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