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叫你好好喫飯的書

首發Lin聽我說,公衆號。一個陪你讀本好書的公衆號。歡迎關注。

點開朋友圈,除了代購的,打廣告的,我最愛看的就是曬美食的。做的好不好是一回事,敢於曬出來的都是有自信的!哪怕黑乎乎的一團,也透着股子驕傲的勁兒!

人生在世,最開心的莫過於喫。每天奔波勞累的,晚上一進門,桌子上有美味,沙發上有美人兒。實在是一件可大書特書的美事!其實有沒有美人都所謂,哪怕美色當前,喫也絕對是最重要的!




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是足以稱雄世界的。當孔夫子已經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時,歐洲人基本還在茹毛飲血。西餐發展到今天,還在問你牛排要幾成熟,配菜幾乎還是永遠的老三篇——土豆洋蔥西紅柿。

飲食中也透着文化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粥一飯,都是鄉情。《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茶飯不缺,食之有味,足慰平生。火腿燒鴨獅子頭,海蔘魚翅烤羊肉。滿漢細點,黃魚臘肉,人間有味是清歡。湯包烙餅,醬菜豆汁兒,味至濃時即家鄉。

很多人喜歡喫,更喜歡寫喫。而能把喫寫得讓人脣齒生津,絕對不是個不容易的事。汪曾祺恰恰就是個寫喫的大師。是一位把口腹之慾和高雅文化之間的距離拉得最近的人,他自稱喜歡逛菜市場:“到了一個新地方,有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就如這本《一食一味》裏面日常文字卻絕對能勾起你的味覺。不濃烈,很爽口。

汪曾祺的文字絕對不會用恢宏,磅礴之類的字眼來形容,平平淡淡中透着對生活的熱愛,透着些許的幽默。從汪曾祺的文字中,你很難想象出這是一位經歷過諸多磨難的人寫出的文章。哪怕是“發配”到荒涼遠處畫馬鈴薯,汪老依舊口無怨言,饒有興趣的研究起了哪種馬鈴薯好喫,繪聲繪色的勁頭,讓翻動書頁的我,腦海中充滿了對土豆的嚮往。而汪老在長沙火宮殿尋找著名的臭豆腐,尋味而去結果找到了間公共廁所,那場景着實令人捧腹。

飲食也是有文化的,無論是烹飪方法,還是原材料,或大衆口味看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也莫不是一種享受!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在小說裏要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爲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着,嘗得出,想得透。

歷經滄桑,纔會有一番如此的感悟吧。或許,有大格局的人都要經過各種考驗,格局越大,考驗越多吧。

於逆境中,自得其樂,不亂方寸,安之若素,如蘇軾,如王世襄,如汪曾祺,仍做到熱愛並永遠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清醒認知,這其實是一種底氣,一種境界,是靠生活的點滴積累與長久鋪墊,也是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及參透領悟.

“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清光活,三日開甕香滿城”;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他自美。”

“多謝打魚將我去,頓時歡喜放心花”

有美食相伴的日子真好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