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看不見!

真正的教育核心問題是看見

這句話說着很簡單,可是真正要透徹的理解,紮紮實實的落實,卻是一件相當相當困難的事情。爲人父母,你真的能看見孩子嗎?你看見孩子在慢慢長大嗎(多少父母還用對待三五歲小孩的方法態度來對待已經進入叛逆期的孩子)?你看見孩子的喜怒哀樂了嗎(孩子明明對你的囉嗦已經反感之極了,你就跟沒看見一樣,還在繼續開啓蒼蠅嗡嗡模式;孩子明明對某一樣東西特別感興趣,你卻漠然置之,只關注Ta的成績的高低)?

請看下面這個孩子,你的身邊有沒有?你的班級裏面有沒有?

  班裏一男生,15歲,九年級,個頭不高,腦子聰明,剛到班級成績也不錯,但在他的世界裏沒有自己的錯,彷彿總是別人錯了,自已是無辜的。比如上課老師明明看到在打瞌睡,課下老師找他,他要麼說:老師我上課沒有打瞌睡,要麼說:我是打瞌睡了但我沒有真睡着,要麼說:老師你看xx同學上課也打瞌睡了你爲啥不批評他?成天不是說xx老師冤枉他了,就是說x×同學冤枉他,一週總要哭幾次,並且一哭課也不聽了,飯也不吃了,老師講道理也沒用,非得等他自己不氣了,一切又恢復他原來的模樣,嚇得任課老師不敢說,其他同學不敢惹。已經和他媽溝通幾次了,收效也甚微,家長每次總急於替兒子找理由,一再強調孩子從小到大就是這個脾氣,喜歡誇,不喜歡找毛病,在家裏也是誰也惹不得。

另外: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總是拉後腿,其他同學想幫扶,但他不以爲然,依然我行我素,時間久了,小組其他成員都要求調換他,但其他小組誰也不想要他。現在雙休日玩手機,作業也不寫,成績已每況愈下。

很明顯,上面案例中這個孩子就是一個特別悲哀的孩子。但從表面來看這個孩子真的很討人嫌——

1.做不合適的事情不承認還當面抵賴

2.經不起批評,一批評就開始隨便攀咬別人

3.只能聽進去好聽話

4.人際關係特別差

仔細一比對,自己所教的班裏這樣的孩子還真的有,甚至不是一個兩個,只要一想到這些孩子,就開始一個頭兩個大了。作爲班主任也好,任課老師也罷,這一類孩子往往牽制了我們絕大部分的精力,雖說投入特別多,效果卻不甚了了。所以這一類孩子也往往是被邊緣化的孩子,甚至還會被當做討人嫌、招人恨的典型而被“優待”。

仔細想一想,教育教育,“育”在前“教”在後,針對這類孩子,不要把教會他知識點當做首要任務,育人才是鼎鼎重要的。先成人再成才。這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很明顯,這個小孩在從小到大的過程中,“如何做人”這一課他缺得很厲害。弄明白背後的深層原因,對這個孩子來說纔是第一步。是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還是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是在暴力的環境中長大的?還是從小到大都被丟在託教機構裏?………

總之,不管背後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孩子的父母一定推脫不了責任。因爲每一個孩子,他的言行舉止其實都是父母的投射。就是說孩子其實是父母的複印件。這個孩子之所以出了這麼多的問題,他從小接受的啓蒙教育、家庭教育恐怕不容樂觀。

比如:這孩子小的時候磕了碰了之後哇哇大哭,父母一見這種情況,立馬暴跳如雷,非打即罵,怪孩子自己不小心。試問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遇上這些意外,不是正該得到父母的關注和呵護嗎?此時纔是父母看見孩子的關鍵時候,若是被忽略,久而久之,孩子從父母那裏學到的也是冷漠和忽略,他長大之後不也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周圍的人嗎?

比如:這孩子從小是在蜜罐中長大的,三代單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有保姆,一大堆人專盯着一個孩子,孩子從小開始所有的要求就被無限的放大,所有的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被無條件、無下限的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就沒有機會學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學會感恩,只能養成以自我爲中心的毛病。試問,這個家庭中的父母看見孩子長大中所必須學會的獨立、感恩、合作、共享等等必備的人生技能了嗎?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說走入社會會怎樣,單單是在學校都已經是人見人怕、鬼見鬼愁了。

比如:孩子的父母聊天時(從來不避開孩子)隨意的指責別人如何如何不對,只要雙方發生矛盾,錯誤總是別人的,很少從自身上找毛病。甚至孩子和小朋友發生矛盾了,也是自家孩子永遠對,錯的都是別人家。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自然是會覺得我從來不會出錯,誰說我錯了,那一定是對方錯了。這種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如何和這個社會融入?如何與他人相處?

…………

不敢再往下邊列舉了。

上面案例中的這個孩子非常值得同情,原本可能是一顆璞玉,卻被無意甚至無情的耽誤成了爛石頭,板子主要該打在他的父母身上。

所以要想教育或者挽救這個孩子,首先必須跟他的父母做好溝通,從父母那裏摸清楚問題背後的根源。講方法講策略,委婉的和父母溝通。畢竟“複印件”出了問題,得從“原件”上下手。

若跟父母溝通之後發現難度很大,甚至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時候做老師的應該承認教育不是萬能的。對待這個孩子要學着緩處理、冷處理,拿出足夠的愛心和包容,苦口婆心的教孩子做人的常規,做事的界限。同時還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孩子一回家就會被打回原形,一曝十寒,怎能快速見效呢?

若是溝通之後發現父母是無意識中觸犯了這些教育的“暗礁”,這時候需要雙管齊下:分享給父母一些教育方面的案例或理論,最好推薦父母一些專業類的書籍,讓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進步。同時對這個孩子要分階段、分步驟。

1.先從學習之外找孩子的細小優點。

比如他有眼色、懂禮貌,比如他嘴巴甜、腿腳勤快……善於發現他身上的細微之處,當面表揚,建議孩子把這優點寫下來。

2.有選擇的給他分配活兒幹。

拜託他幫忙把作業抱到辦公室,讓他跑個腿去隔壁教室傳個話,或者是統計一下作業清單,要不然讓他幫忙改幾張默寫紙………

越是使喚他,他反而越跟你親近,同時再讓他幫忙的過程中,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就慢慢的建立起來。

3.放大並留住他的精彩瞬間。

寫篇小文是我手到擒來的事,找個合適的時間,尋個合適的藉口,爲他單獨寫篇文章,再配上。配上他的美顏照,發到班級羣裏,在全班同學面前讀一讀。

想想看,經過這樣的宣傳和鼓勵,孩子的價值感和歸屬感絕對是爆棚了。

接下來你再跟他談學習上的事,相信會比之前要更順暢、更容易許多,畢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願受其教嘛。

還有一點千萬不要忽略了,那就是這個孩子的點滴進步,一定要跟他的家長及時溝通,在學校得到肯定,回到家也受到鼓勵,孩子在這樣的雙重堅持下,肯定會把人都有向善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發揮的越來越好。

當然了,就像“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一樣,這類孩子身上的“毛病”是需要一點一點的打磨掉的,萬萬不可急於求成。

千里之臺起於壘土。這類孩子的轉化過程,其實就是老師和家長的一場修行。孩子獲得進步了,又何嘗不是做老師和做家長的一次難得的歷練呢?

教育,就是要看得見,看見學生,看見老師,看見家長,在看見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策略,纔不至於事倍功半,同時,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須形成合力,這纔是孩子們的幸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