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遊記

昆明遊記

□  湖  山


這次去昆明一路頗費周折。桂林到昆明沒有火車直達,需要先從柳州轉車到貴陽,再從貴陽轉車到昆明。貴陽到昆明這一段,火車在雲貴高原上爬坡,總是被公路上的汽車超過,因此民間有一種說法: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早上八點到達昆明,就近找了一家旅館安頓,旅館正對着火車站,條件有些簡陋,四五個人住一間房,但價格也相對便宜,適合電大學生的消費。這裏出行很方便,附近有多路公交車,可以去市中心,也可以通達旅遊景點。昆明最著名的景點,當屬有“省城第一名勝”之稱的大觀公園。


大觀公園又叫近華浦,位於昆明城的西南,緊鄰滇池的北岸,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湖濱園林。走進公園,穿過近華浦門樓,就是大觀樓景區,這裏四面環水,水域古稱西湖,俗名草海子,雖然遠不及杭州西湖大,但卻有一些相似之處,這裏也有長堤拱橋,垂柳荷塘,大觀樓前的湖中,也立着三個葫蘆型的白石墩,頗似杭州的三潭印月,湖邊也有一座樓外樓,與杭州的樓外樓一字不差。每年的深秋至早春,有成千上萬的紅嘴鷗在此棲息,場面十分壯觀。我們去的時候,已經看不到了它們的蹤影,只有成羣結對的鴛鴦,在湖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大觀樓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1690年,由當時的雲南巡撫王繼文所建。咸豐七年,大觀樓毀於兵燹,同治五年重建後,又再遭水毀,光緒九年又重新修建,一直保存至今。大觀樓爲三重檐戧角木結構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頂,一樓正門兩邊牆上,掛着藍底金字的長聯,大觀樓有這幅長聯而聞名遐邇。走進樓內,陳舊的建築少有粉飾,基本上是120年前的原貌,具有厚重的年代感。二樓“拔浪千層”的匾額,爲咸豐皇帝御筆親書,樓上還有一些名人字畫。上到三樓,憑窗眺望,滇池的湖光山色,顯得秀逸而多姿。草海的水榭樓臺,橋堤曲廊,將湖面分割出若斷若續的幾個單元,看上去顯得很有層次感。真是樓外有樓,景外有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大觀樓始建後,又陸續修建了澄碧堂、觀稼堂、湧月亭等建築,逐漸成爲昆明的一大名勝。當地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在此登樓賞景,歡宴賓朋,飲酒賦詩。這些人的詩詞,不外乎吟風弄月,粉飾太平,歌功頌德,難有上乘之作。直到乾隆年間,一位布衣寒士的到來,才一掃俗唱,這個人就是孫髯。

孫髯(1685—1774),字髯公,祖籍陝西三原,因其父在雲南任武官,隨父親寄寓昆明。他飽讀詩書,博學多識,早年參加科舉考試,對考場搜身極爲憤慨,認爲這種“以盜賊待士”的舉措有辱斯文,於是發誓終生不參加科考,並以“萬樹梅花一布衣”自稱。有人說他性格偏執,也有人說他性格高傲,這樣的非常之人,必定有非常之舉,有一天孫髯來到大觀樓,面對浩蕩滇池,心中有感而發,揮毫寫下了一副180的長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描寫滇池的景色,壯闊浩渺,嫵媚秀麗,引人心往神馳。下聯極言云南千年歷史,將至高無上的皇權視爲“蒼煙落照”,表現了不同凡響的膽識。全聯對仗工整,辭采燦爛,文氣貫注,用典精當,遣詞造句精煉圓熟,音韻節奏鏗鏘流美,可謂別創一格,自古未有,幾乎不可改易一字,讀來令人神思飛揚,回味無窮。

此聯一出,振聾發聵,四方驚動,士子百姓爭相傳抄。昆明名士陸樹堂,將長聯用行書體書寫刊刻,懸掛在大觀樓上。當時的官府,嗅出了長聯的叛逆氣息,於是就有朝廷大員出來,對這幅長聯大加篡改,並將之掛在大觀樓,以取代孫髯公的長聯。這種偷樑換柱,點金成鐵的拙劣行徑,令雲南士民十分反感。光緒十四年,雲貴總督岑毓英只好讓趙藩重新將長聯楷書,以自己的名字題名刊出至今。二百多年過去,不少文人絞盡腦汁,想要與孫髯公一較高下,以至於仿作競相問世,無奈都是眼高手低,心有餘而力不足,始終沒有人與之比肩,絲毫不能憾動“天下第一長聯”的地位,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贊:“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

古往今來,中國的名樓都是命運多舛。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湖南的岳陽樓,無一不是屢毀屢建。這些名樓,之所以能夠一次次鳳凰涅槃,靠的就是有一篇不朽的詩詞或文章。大觀樓也不例外,有了孫髯公的這幅長聯,不僅兩次從廢墟中重生,而且躋身於中國的名樓之列。


離開大觀公園,我們乘船進入滇池。滇池是個美麗的高原湖泊,海拔1886米,周圍青山環抱,農田縱橫,岸邊一排排的綠樹,掩映着古樸的村莊。藍天白雲下,遼闊的湖面,碧波萬頃,水天相連,給人一種海的氣魄;遠處的一艘艘木船,桅杆上升起滿帆,輕輕遊移的簇簇白帆,點染出一片靈動的畫面。我們坐在船上,一陣陣微風撲到臉上,讓人感覺十分爽氣。眺望滇池的彼岸,蜿蜒伸展的西山,猶如一位曲腿側臥,青絲垂海的睡美人,散發出一份浪漫的風情。

船在海埂附近靠岸,我們在這裏下船,從西山腳下徒步上山。山崖有些陡峭,落差大約二三百米,本以爲可以輕鬆攀登,殊不知在高原上爬山,遠比低海拔地區艱難,感覺雙腿沉重,渾身乏力,一個個累得氣喘吁吁,有人說這是正常的高原反映。

好不容易爬上了西山,大多數人直奔了龍門,我們幾個落在後面的,先去了附近的聶耳墓。聶耳墓坐落在一片緩坡,這裏松柏圍繞,環境清幽,墓前有聶耳的全身塑像。墓地設計精巧,莊嚴大方,鋼琴造型的墓冢,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墓碑上寫着“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墓基的漢白玉花圈中間,有“1921—1935”的生卒年份。墓邊的7個花臺象徵七個音階,24級石階表示聶耳享年24歲,墓碑背後有郭沫若先生撰寫的祭文。

聶耳出生於昆明,自幼喜愛音樂,能夠演奏多種樂器。作爲當時的一個進步青年,他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他在聽了法國的國歌《馬賽曲》後,曾經對朋友說:“我們中國爲什麼沒有一首這麼好聽、這麼激昂的歌呢?我每次聽到這首歌就渾身有鬥志,我想創作一首中國的《馬賽曲》。”

1930年,聶耳來到上海,他積極投身左翼文化運動,創作了許多激勵鬥志,昂揚向上的歌曲。在抗日最艱苦的時候,從上海的監獄傳出了一份歌詞,這是作家田漢爲電影《風雲兒女》寫的主題歌。聶耳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要求爲歌詞譜曲,並且很快完成了曲譜初稿。爲了躲避國民黨的追捕,聶耳取道日本前往蘇聯,在日本完成了曲譜的定稿,並將定稿寄回了國內。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海濱游泳溺亡,這首《義勇軍進行曲》,成了他短暫一生中創作的最後作品。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後,迅速在中國大地傳唱,成爲流行極廣的抗戰歌曲。戴安瀾將軍的200師,將它作爲軍歌,用來鼓舞部隊的士氣。二戰結束之際,盟軍又把它列入勝利凱旋的曲目。新中國成立時,曾經大規模徵集國歌,推薦出來的600多首歌曲,沒有一首能夠超過《義勇軍進行曲》,因爲它最能喚起人民的憂患意識,愛國熱情,最能代表中國的民族精神。

聶耳墓前,不斷有人前來憑弔,人們獻上鮮花,鞠躬致敬,還有人在此播放國歌,表達對這位人民音樂家的懷念。激昂的旋律,動人心絃,催人奮進,使人熱血沸騰,頓生一種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半個世紀過去,歷史一再證明,《義勇軍進行曲》是世界上最好的國歌,而且沒有之一。


離開聶耳墓,我們前往龍門景區。景區包括三清閣和龍門石窟,這裏懸崖峭壁,石峯嶙峋,素以奇險著稱。建於元代的三清閣,位於太華寺南的羅漢山,九層十一閣的道教建築羣,都是在懸崖上鑿壁修成的。宮觀由下而上,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形成了“懸空寺”的景觀,給人一種空中樓閣的飄渺之感。從羅漢崖到靈官殿,中間有一座朝天橋,石橋架在斷崖之間,下面是萬丈深淵。過橋到達靈官殿,殿內執鞭貫甲的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神。向西蜿蜒而上,危峙在峭壁上的三清閣,裏面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這是道教最高的神靈。登上樓閣,滇池風光盡收眼底,正如這裏的一副對聯所寫:

半壁起危樓,嶺如屏,海如鏡,舟如葉,城郭村落如畫,況四時風月,朝暮晴陰,試問古今遊人,誰領略萬千氣象。

九秋臨絕頂,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濤,花烏林壑有情,憶八載星霜,關問奔走,難得接遲故里,採嘯傲金碧湖山。

三清閣往上是真武殿,上有“北極玄天”的牌匾,裏面供奉的神武大帝,是道教統領北方的大神,殿內有老子騎牛過涵谷關的畫像。真武殿的後面,有一口石井,名爲“孝牛泉”。傳說從前有一個屠夫趙五,要將家中的母牛宰殺,小牛爲了救母牛,將他的屠刀叼走,趙五追趕小牛到“孝牛泉”,見小牛把刀壓在身下而臥,看到小牛的一片孝心,趙五爲之感動,回家把母牛和小牛一起放了。

從孝牛泉旁的“別有洞天”,至掛榜山南端的“達天閣”,是修建在千仞絕壁上的龍門石窟。石窟開鑿於明嘉靖年間,先後共經歷了72年,這條傍山的石道,都是人力從懸崖峭壁上一錘一鑽打出來的。石道中途開有隧道,隧道呈螺旋宛轉,高度與人相等,內有“普陀南海”的字樣。走出隧道,有一座圓柱石坊,上書“龍門”二字,兩側分別刻有鯉魚和金龍。古人把金榜題名,比作鯉魚跳龍門,有一躍龍門便身價百倍的說法。石坊前面就是達天閣,石室正中雕刻有魁星,是道教主宰文章之神,民間俗稱爲文曲星。魁星右手握筆高舉,右腳踏住鰲頭,寓意高中狀元,獨佔鰲頭。據說明代以後,雲南本土未出過狀元,於是先人們便在西山開鑿龍門,希望雲南早出狀元。執着的狀元情節,總算盼來了回報,清末1903年,雲南石屏人袁家谷,考中經濟特科一等一名,圓了雲南人的狀元夢。

走出達天閣,正準備原路返回。突然發現我們的一位女生,爬出龍門石坊邊的欄杆,擺弄着姿式在照相,她站的地方面積狹小,身後就是懸崖絕壁,可她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卻把我嚇得心驚肉跳。爲了她的安全,我只好強作鎮靜,內緊外鬆,讓同學先接應她下來。等到她安全落地,我嚴肅批評那幾位同學,他們伸頭回望了欄杆外,自己也感到了後怕。這些同學雖然都是成人,但還有些年輕懵懂,難免會做出什麼莽撞之舉。我作爲帶隊老師,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懈怠,必須保證每個學生的安全,如果發生意外事故,無法向學校和家長交待。從此每到一地,我都要強調安全,以求旅途平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