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前,需處理這些困擾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而迷茫的本質其實是找不到自己。找到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和體驗。有些人也經歷不少,也沒少受苦,可爲什麼還是沒辦法突破或發現自己呢?主要原因是在困惑面前選擇妥協或將就,一次次地錯過突破自己的契機。

我相信有些人很幸運,經歷了一些事後,突然就懂得了自己,按自己的意願過好當下的每一天。也有一些人即使到了60歲,也不明白活着的意義。

比如:前幾天我父母又打電話來催去相親了,我跟他們講道理,我說:我自己對自己負責。父親說:你要對自己負責無所謂,不要讓別人覺得我生的女兒嫁不出去,養的兒子娶不到老婆。母親說:有人養你不好嗎?爲什麼要自己這麼辛苦去做。以前覺得父母說的這些都是有道理的,長輩的經驗嘛值得參考。這兩年才明白,沒有自我的人生,活在別人眼裏、嘴裏、評價裏,每一天都是水深火熱。

別人的一句話,你會在乎是不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一個不經意的行爲,你以爲在看輕你。在這樣的價值觀裏,糊里糊塗地過着,從不明白真正地活着,就是活在當下。當下這一刻的你很通透,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享受着愉悅。沒有揹負過去,也沒有焦慮未來。這樣的自己,纔是活在自我狀態裏的人。

人要活在自我狀態裏,就是要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這些關係:情與愛、生與死、性別與身份認同、權力與金錢、攻利追求與精神追求、自由與規範。當你處理好這些自我關係,你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你有了自我秩序,你懂得處理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情與愛是人生永恆的主題。你的親情、愛情、友情的感受與體驗,是不是你滿意的,或者這些關係中你是缺失的那一方。比如親情,很多人父母健在,就是感受不到溫暖與愛。這可能是在原生家庭中受教育中,有些情緒沒有被好好對待。

生與死。很多人害怕死亡,這是人的本能。年幼時,我們會問母親自己從哪裏來?我們會思考如何存活在這個世上。但我們很多人不會主動去討論如何死或死後如何的話題,這可能是跟傳統教育有關,死亡代表着晦氣或不好。

性別與身份認同。認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機制,它其實在回答兩個問題:“你是誰?你從何而來?”比如,有些人特別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人想要去改姓,因爲那是一種與原生家庭、與父母在象徵意義上的斷絕關係。有些人從小接受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的撫養,在價值認同上會出現了混亂。選擇認同哪一個家庭,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選擇。

另外還有權力與金錢、功利追求與精神追求、自由與規範。在你梳理的這些問題,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行爲,沒有好與壞。你能接受自己的選擇,你也能接納別人的價值觀。當你學會不帶任何的價值評判,從容處理困擾,你找到了那個久違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