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詩解一百二十七

朝臺送客有懷

許渾

趙佗西拜已登壇,馬援南征土宇寬。

越國舊無唐印綬,蠻鄉今有漢衣冠。

江雲帶日秋偏熱,海雨隨風夏亦寒。

嶺北歸人莫回首,蓼花楓葉萬重灘。


【註解】

1.  朝臺:臺名。又稱朝漢臺。在廣東省南海縣東北。相傳漢文帝遣陸賈出使南粵,曉之以義,感之以誠,其王趙佗遂稱臣。因岡作臺,北面朝漢,朔望升拜。故名。唐劉禹錫《和楊侍郎初至郴州紀事書情題郡齋八韻》:“旌節下朝臺,分圭從北迴。城頭鶴立處,驛樹鳳棲來。”

2.    趙佗: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也,姓趙氏。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爲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爲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爲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爲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爲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爲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3.    馬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 。東漢開國功臣,明德皇后的父親,新朝末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甚得器重。後來,歸順光武帝劉秀,爲東漢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後,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累遷伏波將軍,世稱馬伏波,冊封新息縣侯。《林邑記》曰:建武十九年,馬援樹兩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國分漢之南疆也。土人以其流寓,號曰馬流,世稱漢子孫也。

4.    土宇:疆土;國土。《後漢書·荀彧傳》:“公前屠 鄴城,海內震駭,各懼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衆。”唐劉知幾《史通·雜述》:“九州土宇,萬國山川,物產殊宜,風化異俗。”

5.    越國: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詩中應該是指的南越,即今日的越南。

6.    印綬:借指官爵。 韋應物《餌黃精》詩:“終期脫印綬,亦與天壤存。” 彭乘《墨客揮犀》卷三:“舊説見龜蛇集者有印綬之喜。”

7.  蠻鄉:《禮記·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雕題,孔穎達疏:“雕謂刻也,題謂額也,謂以丹青雕刻其額。”蠻鄉,爲我國古代對南方各族之統稱。

8.  衣冠:泛指衣着,穿戴。唐牛僧孺《玄怪錄·元無有》:“未幾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明錢澄之《客祁門寓十王寺雜詠》:“頗羨村翁古,衣冠似漢年。”借指文明禮教。

9.  蓼花: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節常膨大。托葉鞘狀,抱莖。花小,白色或淺紅色,穗狀花序或頭狀花序。



簡譯:

此詩作於開成二年,正是許渾在南海幕府等待入仕之時。


先是有趙佗登上朝漢臺向西朝拜俯首對漢朝稱臣,後有馬援南征交趾拓展了疆土。

從此,在南越之地有了漢人的文明禮儀。在此之前,這裏一直沒有漢人的官員派住,(被稱爲蠻荒之地。)

(以上兩聯寫朝漢臺淵源,以及趙佗和馬援把漢文明傳入南蠻之地)

(朝漢臺)秋天時江雲連日氣溫猶熱,夏季時卻是海雨裹風還有些寒涼呢。(此聯明寫朝漢臺附近的氣候反常,暗表朝廷君心難測)

去往嶺北的歸人,你切莫再回首,因爲你回首所見的,也只是萬里長灘,和在海風中扶搖的楓葉和蓼花呀。(此聯明寫送別,實際是表達自己在南海的孤寂之情,感嘆入仕道路漫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