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走了的雲雀

之前我還叫不上雲雀的名字,只知道它是一種喜歡生活在麥田裏的鳥,麥子快熟的時候滿地都是它啾啾啾的叫聲,兒時我們都稱這種鳥爲告小兒,今天特意搜了一下,才確切知道它的學名原來就是雲雀,那就稱它爲雲雀吧!

兒時的記憶裏,夏日的麥田是像一個金色火盆一樣,而我們倍受煎熬的是要在這個火盆裏一個又一個地撿着地上凌亂的麥穗,隨着父親一叉又一叉地把麥子裝在架子車上,地上的麥穗總也撿不完,偏偏每年學校這個時候還會放幾天所謂的麥忙假,這個每年將近十天的假期至今提起來我仍然心有餘悸。

說起童年裏印象深刻的事,我想,或許就是收麥子時的場景吧!麥忙時節,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都被派上了用場,稍微不勤快一點的孩子總會少不了被一頓呵斥,炎熱與疲憊牢牢銘刻在童年的記憶裏。

當然,在麥田裏也有我們的樂子,如果能遇到一窩嗷嗷待哺的雲雀,把它們帶回家養起來,真是不亞於戰場上抓獲了幾名俘虜一樣開心。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年夏天,我又像往常一樣在麥田裏撿麥穗,突然眼前一亮,三顆鳥蛋相互依偎着躺在圓圓的草窩裏,根據經驗 ,我意識到這是老鳥外出覓食了,它在孵蛋,很快就會回來,我不能驚擾它,只有避開它視線躲起來觀察。

果然,一隻老雲雀警覺地從旁邊的麥隴遛了出來,左顧右盼了一陣回到這個窩裏,扎開翅膀罩在了幾顆蛋上。

我已經無心再撿麥穗,不斷地思考着怎樣才能抓着這隻雲雀。靈光一現,魯迅和閏土用竹匾雪地撲鳥的故事從我腦海中跳了出來,心中一陣欣喜,或許當時是第一次體會到了讀書的好處。

我故意大聲喊了兩嗓子,正在孵蛋的雲雀嚇得飛跑了。因條件限制,我用一個樹棍支起草帽,代替了竹匾,支好後,我遠遠躲在後面,盯着這隻雲雀什麼時候回巢。

縱然它是一隻老雲雀,但還是鬥不過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它在我佈置好的陷阱邊上踱來踱去,最終還是進了草帽下面,畢竟那裏有它要孵的蛋,或者讓它被捕是因爲母愛的偉大。

待它臥穩,我躡手躡腳地移動到草帽後面,草帽遮擋了它的視線,我猛地一撲,用草帽嚴嚴實實地把它扣在了草帽的下面,它拼命撲棱着,掙扎着想要逃出去,甚至發出吱吱的尖叫。

我可不管這麼多,帶着滿心的歡喜拿着它跑回了家。去年的鳥籠子還在,我打開籠子把它放了進去,它拼命拍打着翅膀,拼命地鑽着,想逃出去。

我奶說,這是老鳥,氣性比較大,很難喂活,過不多久就氣死了,我心裏一陣失望。籠子的食盒加滿了水和糧食,把它掛在了石榴樹下,心裏默默地念叨着:活下去,活下去,我天天給你抓螞蚱喫……

我把鳥籠子掛在隱蔽的地方,儘量讓人不去驚擾它。它依然拼命地往籠子縫隙裏鑽,嘴叉的兩邊甚至撞出了血,我有些心痛,有些生氣,每天加好食物,索性不再搭理它,慢慢地適應吧!

麥季過去了,可能是我照料得好,還這隻雲雀還是活了下來,偶爾我甚至能聽見幾聲清脆的叫聲。

有喫有喝的,再也不用遭受風吹雨淋的痛苦了,人也喜歡安逸,何況一隻小鳥呢!

每天放學的路上,我總會抓些螞蚱帶回來,塞進籠子,或者我把家裏的小米抓出來一些放進籠子裏,會過日子的奶奶總說落我糟蹋糧食。

秋天的時候,石榴樹上結滿了大石榴,壓彎了枝條,鳥籠始終掛在這石榴樹下,顯得極爲搭配,至今我依然忘不了那個美好的畫面:農家的院子,稀稀疏疏的黃色石榴葉子,墜着枝條的大紅石榴,籠子裏蹦跳着的雲雀……如果我是一個畫家,我一定會根據回憶把這個場景畫下來。

那時課本上有篇馮驥才的文章《珍珠鳥》,我反覆地咀嚼着最後一句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境界。

我也希望這隻雲雀能像珍珠鳥新生的雛兒一樣,落在我的肩上睡着。

這隻雲雀確實與我很熟了,我每次餵食它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露出驚恐的眼神,在鳥籠裏四處亂飛,偶爾還會站在鳥籠的竹槓上唱幾聲。

讓我意外的是有兩次我忘記了關鳥籠,它居然沒有飛走,一會兒站在鳥籠的外面,一會兒又鑽進鳥籠,我確定這隻雲雀確實不想再離開這個舒適的環境,奶奶也說,這鳥喂熟化了,懂人心了。

有一次放學回來,我聽到有喳喳的叫聲,原來石榴樹上有兩隻鳥,一隻是我籠子裏的雲雀,另一隻是新飛來的雲雀。它們像久別重逢的夫妻一樣,喳喳喳地叫個不停,原來我又忘記了關鳥籠,所幸的是最終它又回到了裝滿食物和水的籠子,看來舒適的生活,人和動物都很嚮往。

然而,完美的結局或者都不叫故事。終於,有一天放學回來,看到了鳥去籠空,我沮喪極了,信賴呢?

奶奶勸我說,它不會回來了,被別的鳥勾引走了。當然,我還是抱着希望等着,說不定明天它就回來了呢!

一天,兩天,三天……籠子的門始終開着,然而這隻雲雀始終沒有回來。

後來,再讀馮驥才的《珍珠鳥》才發現,鑽出鳥籠站在肩頭的珍珠鳥是新生的雛兒,是幼鳥,是從小培養出來的感情,如果把籠子裏的老珍珠鳥放出來,藍天白雲依然是它們的渴望。所謂的信賴是需要有一定感情爲依託的,沒有感情爲支撐的信賴,只不過是雙方內心的一種試探性交換罷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這個讓我童年傷心的往事在我腦海裏漸漸發生了轉變,是我破壞了屬於一隻鳥的生活,它來是迫於無奈,飛走纔是遵從了本心。

在約束與自由之間,後者纔是生命的本質需求,哪怕前者安逸舒適,後者顛沛流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