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小街的煙火氣 - 草稿

踏着電驢去一所小學,同事帶着我抄近路過小巷。

城市中心的老城區,鬧中取幽,小巷兩排店鋪密集,人來人往,喫喝拉撒,買賣什麼的都有。

“煙火稠密”四個字從心中滾過時,油然升起一股親切與感動。

置身陌生的街巷,很多熟悉的場景一下子來到眼前,彷彿來過多少回,親切與感動從眼前湧到心中。

理髮鋪、雞蛋餅、炒貨記……從眼前向後退,行人緩緩而行,極少有汽車快速通過。

學校的門口正對着小巷,辦完事情走出學校,華燈初上,空氣中氤氳着菜的麻辣味、幹炒瓜子的味和小炸麻油的香。

我和同事對望一眼,相視而笑。

循着來時的路,我們先走到一位白髮奶奶的小攤前。

她正往支起的鐵鍋裏放油端,鍋中的熱油翻滾着滋滋作響。

我們一人夾起一個油端,咬一口,咂摸咂摸,嗯,蘿蔔絲清脆,麪皮軟薄,芫荽的清香若有若無,跟三十年前的味道相差無幾。

三十年前,我剛剛分配進縣運輸公司,住單身宿舍。

一人喫飽全家不餓,一日三餐大多是東一頓西一頓的拼湊。

宿舍靠近城西劇場,那兒的油端我是百喫不厭。

一毛錢一個,一次最多喫三個,不是胃口小,而是捨不得,所以,每次都是意猶未足地離開。

只有一次例外,一個交通局的男孩正在追我,一天晚上帶來十個油端子來我的宿舍。

我對男孩本人不感興趣,對他帶來的油端自然也沒有表現出多少熱情,當他面我勉強吃了一個。

待他走後,油端已經冰涼,那時沒有微波爐一說,油端子放進鍋裏重新炸熱後,已是面目全非,口味也相差甚遠。

扔掉可惜,只有勉強喫下肚。油端、油條、肉圓之類,就着油鍋趁熱喫,纔是原來的味道。

我和同事,喫完油端,一抹嘴,繼續盯着兩邊的攤位往回走。

小巷將盡的時候,還是沒有看到糯米粉糕,咦,來的時候分明看見的,難道收攤子了?

同事問路人,喏,路人用手一指,恰恰就在小巷盡頭的拐彎處,路人還說一句:他家的米糕地道呢。

我倆加快腳步,走近攤位,圓圓的白鏽鋼蒸籠正在咕嘟咕嘟地向外冒熱氣,攤位內的席子上擺放着一塊塊金黃的玉米糕。

我問攤主,還有多長時間蒸籠出鍋?回答是六七分鐘。

我和同事同時點點頭,等!

等待的空隙,我和中年婦女聊天。

她來自鄉下,自己種植了一大片玉米和糯米,米糕生意好的時候,也跟村人購買原料。

最後,婦女笑眯眯地保證,米糕裏沒加一粒色素和黏膠,你們喫過就知道了。

蒸鍋出籠,我倆迫不及待地趁熱喫,果然,好喫有勁道,口味正宗。

如果按照性子來,我可以一口氣喫個十塊八塊,但是不能,現在到了不得不節制的年紀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