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傷人卻渾然不覺?以下4種“異化式”溝通方式,看你用過幾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話能傷人也能暖人。

很多矛盾都是由於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引起的。以下這4種說話方式都會傷害他人,引發矛盾。看你意識到了沒有?

第一:道德評判。

語言是用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善於用語言將人分類。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他人。

一旦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不理解的事,首先就會想到別人有什麼不對。

舉個列子:

同事在工作上關心細節,那他就是“強迫症”。如果自己更在乎細節,那同事就是“粗心大意”

婆婆如果有一天沒收拾家,那她就是又懶又邋遢。而自己沒收拾家,就一定是因爲太忙或者太累。

我們貌似在客觀的評價別人,實際上卻在以自己道德標準去評判別人。

如果經常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會招來敵意,破壞關係。

俗話說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讓人跳。

第二:進行比較。

有人說,如果想讓自己活的悲慘些,那就試着去跟優秀的人做做比較。

因爲不恰當的比較不僅會讓人心情低落,而且會讓人覺得自己很差。

很多家長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這種行爲往往會導致自己的孩子自卑,不認可自己。而且這樣的評判方式還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愛。會讓孩子認爲你是我親媽嗎?你到底愛不愛我。

如果你喜歡拿自己跟別人比較,那麼往往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壓力。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舞臺,要學會愛自己。

第三:迴避責任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都要爲自己的思想、情感、行爲負責。但由於生活環境、受教育水平等種種的影響,導致很多人在溝通表達上會首先選擇迴避自己責任的方式,從而逃避爲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是行爲負責。

舉個例子:

爲什麼要打自己的孩子?

因爲他跑到街上去了。我不得不打他。

而實際上,對於孩子跑到街上這件事,家長從情感上是擔心的,從行爲上來說,家長沒有做到監管好自己的孩子,是失職的。

所以家長爲了逃避自己的責任,由擔心轉爲憤怒(夾雜責罵),相信暴力可以讓孩子屈服(逃避自己的教育責任),然後把孩子暴打一頓(逃避自己的溝通責任)

第四:強人所難

說白了,就是期望他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動,去生活。

這種強者思維在溝通中往往會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就會受到懲罰。

許多人相信,作爲父母、師長或經理,我們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並讓他們循規蹈矩。

我也曾以爲,作爲母親,我的職責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發現,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按我的期待生活。

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相反還會造成彼此心靈上的隔閡。僅僅通過懲罰來教訓孩子,孩子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我。

以上4種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彼此心中的愛。從而產生怨恨,引發矛盾。

所以,想要改善關係,就得從改變溝通方式上開始!

關注我,一起成長進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