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愛瑪》【英國】簡·奧斯丁

前言:很久之前看過簡·奧斯丁寫的《傲慢與偏見》,深深的被這種英式生活所吸引。於是決定拜讀她的其他作品。而“愛瑪”這個兩個字在英語文化中的出現頻率比較高,例如《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愛瑪,英國著名演員愛瑪·沃森特。基於此,決定首先拜讀她的作品《愛瑪》。

正文:這本書的主人公愛瑪是海伯裏村首富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兒,她聰明美麗,從小受到家庭教師泰勒小姐的良好教育。父親的寵愛和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使她養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愛瑪二十歲那年,泰勒小姐嫁給了附近一位紳士韋斯頓,離開了伍德豪斯家,愛瑪在寂寞中認識了當地女子學校的學生哈麗特,並與她成爲了朋友。但哈麗特是個私生女,性格溫順,非常可愛。愛瑪想方設法把她和青年紳士埃爾頓撮合在一起,叫她拒絕了羅伯特·馬丁的求婚。但其實埃爾頓的意中人不是哈麗特,而是愛瑪本人。愛瑪沒有撮合成功,又一次主動爲哈麗特安排親事,這次她爲哈麗特選中的是韋斯頓前妻生的兒子弗蘭克。然而弗蘭克半年前認識了海伯裏村家道中落的貝茨小姐的外甥女簡·費爾法克斯,並且互相傾心,私定了婚約。愛瑪干預別人婚姻的行爲,引起了喬治·奈特利的不滿。他告誡愛瑪應該讓戀愛雙方自主地處理婚姻大事,別人干預只會把事情搞糟。奈特利很器重羅伯特·馬丁,也經常幫助哈麗特,這樣使哈麗特對奈特利產生了崇敬和愛慕的感情。當愛瑪發現哈麗特崇拜的對象是奈特利的時候,她大喫一驚,原來她自己一直悄悄地愛着奈特利;奈特利雖然常常指出愛瑪的缺點,其實心底裏也有意於她。經過一番周折,奈特利和愛瑪終於互吐衷情;羅伯特·馬丁在奈特利的幫助下,最後也得到了哈麗特的愛情。

在我過往的觀念中,我一直相信,愛情不應當講究身份,財富和家庭的因素,爲了愛情我們更願意看到別人衝破桎梏,不惜一切地爲了對方放棄所有,最終終成眷屬,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裏的一般爲了愛甘願赴死。

但是很多情況下,當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更願意自己遇到的是門當戶對的人,無論身份或財富都能與自己相匹配,若是對方比自己更高一個層次就更好了。現實中的我們會更希望自己擁有的愛情少一些難以衝破的障礙。在甘願赴死之上,我們更樂意在別人身上看到,而不是自己。

我所驚訝的,正是書中所表現出來的這類思想:婚姻與愛情確實應當講究門當戶對。在過去,我接受的想法是要更加講究愛與思想的契合和激盪,雖然現實中偶爾懷疑,但因爲每個人都如此反覆地說明,也已是相信確實如此。

但在看完《愛瑪》之後,認真思索着其中的緣由發展,也會覺得有其道理所在。身份、地位和財富,固然不能表明兩人的差異和聯繫猶如巨大鴻溝不可跨越,但思想和行爲方式的不同,就容易衍生矛盾。背景和教育,價值觀和水平趨於一致,會讓誤會和爭吵減少,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會少更多的障礙。譬如埃爾頓夫婦,哈麗特和馬丁,除去她們相愛這件事,更是證明了差不多階層的人更容易對彼此產生共鳴。

我不敢說《愛瑪》完全顛覆了我過往的想法,只是會讓我從中思考得更多,是娓娓道來的輕鬆的文字中所促使我做出的想象:爲什麼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鼓勵突破障礙追逐愛情,而是會在出身財富和才智上作出一定的要求。即便是與其他人相比,相對來說不是常規戀愛的弗蘭克與簡,即便貧富差距巨大,但其他方面如地位階層和才智上,他們也不是太過於懸殊,於是他們的結合雖然出人意料但依舊被衆人祝福。那麼愛的意義又在哪裏呢?或許,是因爲身份階層和意識上的相通,更能讓彼此愛上對方吧。

結語:One half of the world cannot understand the pleasures of the other.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愛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