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書:范蠡從高官轉商人,商人變陶朱公,給我三點啓示

范蠡是楚國人,家境一般,屬於平民階層。他博問好學,自認爲有治國安邦之才,但求仕無門,楚國的用人制度,不是貴族身份不能當官,眼看在楚國無用武之地,於是就離開家鄉,去蠻夷之地的越國尋找機會。越國正處在與吳國交戰的時代,迫切需要招賢納才,范蠡得到了勾踐的賞識和重用。


越國被吳國打敗,范蠡追隨勾踐去吳國爲奴,兩年後他們回到越國,范蠡一方面獻策給吳王送美女西施,給吳國重臣伯嚭送大量財寶,讓吳王夫差對越國放鬆警惕,增加好感。另一方面採用計然的經濟策略,政府的力量干預物價,促進流通,做到富國強兵。十年後越國積累了龐大的財富。於是提高戰士的經濟和社會待遇,使越國人人爭戰,個個英勇。最後戰勝吳國,報仇雪恥,復國成功。

范蠡意識到勾踐是個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的人,獲利越多風險越大,於是拒絕封賞,辭官而去。臨走時給好友,即另一大臣文種留下一封信,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說飛鳥射盡了,弓箭就會藏起來,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獵狗也會被主人殺掉燒熟喫掉的。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忠告,最後果然被勾踐殺掉。不貪戀權勢,能夠審時度勢,在最高點逃離是智慧的體現。


范蠡看清了官場權力鬥爭的殘酷和黑暗,決定脫離政治圈,開始從商,因爲他認爲“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計然的經濟計策有七條,越國用了五條就成功了。用於國能有效,我就用它來發家。首先他選擇當時中原的交通和商業最發達地區齊國做生意,改名“鴟夷子皮”,買賣涉及老百姓生計的魚鹽糧食等產品,低價時買進,高價時賣出,迅速成了當地的富人。

范蠡辭官後可以有多種選擇,比如像孔子那樣招學生做老師,或者像司馬遷那樣著書立說,或者隱居深山做隱士,這些都是士人的一般選擇。當時社會上商人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像呂不韋那樣成功的商人都想方設法從政。范蠡有豐富的從政經驗,完全可以在列國找到工作,但他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發家致富。


他樂善好施,贏得了聲譽,當地人力舉他當官,眼看推辭不下,他捐出財富,離開了齊,到了陶,在那裏又換一個名字,叫朱公。陶是一個水陸碼頭,交通樞紐,各地貨物都會聚到那裏。他看到當地人製作粗陶,價值不高,於是和陶工一起設計日用陶器,被當地人稱之爲陶朱公。此處遠離大都市,民風淳樸,於是他在那裏“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范蠡在那裏定居下來做生意,按照價格變動的規律,供應過量時大量收購,供不應求時高價出售。此處低賤如糞土的東西,運輸到他處就是稀缺的貴重物品,從而獲取暴利。他富而好施,三次散財,成爲富好行德的典範。


范蠡從高官轉爲商人,商人變成富豪,給人三點啓示:

1、有真才實學就一定會找到用武之地,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不能在家坐等機會的降臨,而是要主動出擊,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

2、敢於清零,一旦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這個團體,哪怕處於高位,有巨大的眼前利益,也要果斷放棄。找到同頻的人,找到自己正確的人生方向。

3、選擇行業很重要,選擇地點更重要。是大城市,還是小地方,是世界五百強公司,還是初創小公司,哪裏離自己的目標近,就到哪裏去。

一個人只要有真才實學,選準行業,找準定位,就一定會有所成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