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的科學(2)

與可塑性理論所形成的政治、道德影響同樣重要的是它在理論上的含意。如果我們假定,不存在人性(除非根據心理學的基本需要所下的定義),那麼,心理學的唯一可能將是一種極端的行爲主義,它所敘述的是一種無限量的行爲型式或一種可衡量的人類行爲型式。心理學和人類學所能敘述的只是,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態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因爲人的特定表現只是社會形態在他身上所烙下的印跡;人的科學只能是這樣一門科學——比較社會學。然而,如果心理學和人類學要對人類行爲之法則形成正確的主張的話,那麼,它們必須從這樣一個前提着手:某種東西,比如說x,依其特性,以明確的方式對環境的影響產生反應。人性不是固定的,這樣,文化就不能作爲人的固定本能之結果而給予闡述;文化也不是人性能消極地、全面地適應的固定因素。誠然,人自身甚至能適應不令人滿意的環境,但在這種適應的過程中,人形成了一定的精神和情感反應,這種反應是人本性特質的結果。

人可以使自己適應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素質和道德素養來適應的;人自身能適應充滿不信任和敵意的文化,但他對這種適應的反應是變得軟弱和缺乏獨創性;人自身能適應需要壓抑性要求的文化環境,但在實現這種反映中,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那樣,人發生了神經症。人自身幾乎能適應任何文化形態,但同樣,這些文化形態與他的本性相沖突,他產生了精神和情感上的紊亂,這些紊亂最終迫使他改變這些環境,因爲他不能改變自己的本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