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卡(0116)

貧窮導致的匱乏,大部分以“缺愛”始,以“不安”終。因爲孩子最初並不會知道喝米湯和喝進口奶粉、在農村和在繁華都市、住集體宿舍和住豪華別墅的區別。他們對世界的觀感僅限於當他們渴了、餓了,有沒有人來滿足他們;當他們需要時,母親能否提供溫暖的懷抱,這是安全感最初的來源。可糟糕的是,貧窮也會影響母親。處於匱乏中的母親會更焦慮,對孩子更不上心。她們無法給孩子提供安全的依戀感,反而很容易把她們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如果把人的大腦比作一個火警報警器,早期的匱乏會讓這個報警器更加敏感。而當下的、將來的或想象中的匱乏又會變成觸發警報的信號,讓大腦處於一片慌亂之中。當大腦興師動衆地組織救火時,卻常常發現自己只是在應付一個冒火的垃圾桶。久而久之,大腦裏的這支“消防隊”就會極度疲憊,人也很難沉下心來專心做事、謀劃未來。

匱乏會俘獲我們的注意力。一個常年喫飽飯的人,偶爾餓一頓,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它當作減肥。而一個常年捱餓的人,會因爲捱餓而產生恐懼。這種恐懼會讓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獲取食物上。同樣,一個窮人,也會只想着掙錢,不顧其他。

行爲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沙菲爾在《稀缺》一書中指出,長期的資源匱乏會導致大腦的注意力被稀缺資源俘獲。當注意力被太多的稀缺資源佔據後,人會失去理智決策所需要的認知資源。他們把這種認知資源叫作“帶寬”。“帶寬”的缺乏會導致人們過度關注當前利益而無法考慮長遠利益。一個窮人爲了滿足當前的生活,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而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爲了趕截止日期,也不得不被那些最緊急的任務拖累,沒有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匱乏並不只是一種客觀狀態,也是一種心理模式。即便有人幸運地暫時擺脫了匱乏的狀態,也會被這種匱乏造成的心理模式糾纏很久,這種心理模式很容易讓他重新陷入匱乏。

——《錢的匱乏始於愛的匱乏》陳海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