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爲什麼會痛苦?——淺談攀比

隨着人類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與提高,我們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當我們使用過了高質量的物品後,便開始不再滿足於過去完全可以接受的低質量物品,享樂原點不斷提升,預期和渴望也節節攀升,如果你的收入不能負荷你所需要的高標準物質與生活以後,痛苦不滿沮喪的情緒就會自然而然的成爲你生活中經常經歷的一部分。

社會科學家亞歷克斯·邁克洛斯在討論體驗的質量時表示,人們建立滿足的標準基於對3個差異的評價:“已有的和想要的之間的差異,自己有的和別人有的之間的差異,現有的和曾經擁有過最好的之間的差異。”米哈洛斯發現,滿足感並不能用客觀經驗的差異來表述,而應該用對上述3個差異的感知來衡量。


大多數對現狀的不滿都出自於與他人的比較,人們之所以會受社會比較的驅使,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過於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身份地位又是社會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些成就和財產之所以能帶來滿足感,是因爲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它們。如果別人就快趕上我們的腳步,那麼勢必我們走在別人前面的慾望也會隨之增加,爲的是繼續保持我們的優勢地位。

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在著作《選擇適當的池塘》中提到,我們社會生活的質量取決於我們渴望成爲哪個池塘裏的大魚。如果只有一個池塘,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地位跟別人進行比較,那麼絕大多數人都是失敗者。畢竟,在一個有鯨魚的池塘,即使是鯊魚也會顯得渺小。所以說,與其跟全部人比,不如從整個世界裏劃分出一個合適自己的羣體,在我們自己的池塘裏,每個人都可以是成功者。


那麼如何完全走出這個誤區,除了上面所述的方法還有其他嗎?有,生存於人生天地之間,若想不被凡塵瑣事幹擾,達到幸福而圓滿的人生境界,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如果眼睛裏只有柴米油鹽,只有蠅頭小利,我們又怎麼能夠獲得內心的幸福呢?

在《秋水》一章中,莊子講了一個很有趣的寓言:河伯,也就是黃河的水神,在“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時候看到“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欣然自得,“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

結果等看到大海之後,河伯才知道山外有山,可是,海神卻絲毫不認爲自己很大,而是對河伯說: “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爲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裏會自以爲滿足呢?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的米粒存在於大糧倉裏嗎?”

回想我們人類也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一個人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而已。一個人若能看清自己的渺小,人間的那些小小的矛盾和俗事,又怎麼能夠羈絆得了他呢?又哪裏來的痛苦與不滿呢?


人們常拿“成功”來衡量一個人,也常拿一個人是否比他人優秀作爲衡量成功的標準。那麼究竟什麼是成功?首先成功沒有唯一標準,比過去的自己優秀可稱之爲成功,有益於社會的人可稱之爲成功,能挑起家庭重擔養家餬口的人也是一種成功。

另外“成功”還可分爲外功與內功。所謂“成就外功”,其評判依據自然是“外在的標準”,外在的標準是看他擁有什麼。一般而言,一個人所擁有的東西越多,在旁人眼中他就越成功。在我們擁有的所有東西中,最彰顯於外的就是那些我們看得見摸得着的、有形的東西,一般是物質的東西,比如房子、車子、錢。當今社會對“成功”的評判標準十分接近這一種——以“功利”論成敗。還有另一類東西,也是我們能擁有的。它不能爲我們直接帶來物質享受,卻比物質享受更溫暖一些、更有內涵和親和力。通常我們稱之爲“修養”。


“功利之盛”能壓倒人,“修養之美”能愉悅人,“靈魂之高貴”能拯救人。因此“內功”纔是“成功”的精髓,唯有它能使人發現並創造幸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必然內含着“幸福”,而人生最高的“成功”莫過於“內心的幸福”!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當我們因爲追求成功的人生而逐漸疏遠心靈時,當我們在功利世界迷路而找不回自我的精神家園時,當我們在財富的激情飆升後感受不到幸福的溫柔時,當我們深陷於對他人財富的嫉妒無法平衡時,當我們被攀比的慾望衝昏了頭腦時,或許我們需要常常這樣提醒自己:幸福源自內心真實的需求,只有內心真正的平靜纔會有幸福,那種幸福纔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原創,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