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讀書筆記

本週讀了《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作者[美]黃徵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出版,自評7.2分。

一、總結大意

從作者黃振宇的簡歷看,他是一個人生贏家(具體可百度)。但2013年,他的三個合夥人,一致提出辭職,給他當頭一棒,他意志消沉,決定反省、精進,拿出早就制定了卻一直沒有時間去完成的人生規劃學習。之後作者將自己在世界各地參加的課程和個人收穫進行提煉,按照健康、情緒、思維、人際關係、事業、財富方面進行分享,簡單來說就是知識付費課程的個人體會分享。總的來說,標題很吸睛,但內容卻不是自己的菜。

二、摘記

1、很多人碰到煩心事的時候都會說“我不要再想了”,但我們都知道,人的腦海中通常是一個個念頭接連不斷。後來我逐漸認識到,人不可能完全沒有情緒,也就不可能一個念頭都不產生。對很多人來說,常常一念出現後就陷了進去,然後又墮入另一個念頭之中。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就是被不斷冒出的念頭所左右,就好像中國人常說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而內觀的方式就是無論天堂地獄,我都去觀察它,而且把這個念頭拿出來觀察,而不是陷進去!當觀察的想法一起,被觀察的念頭也就逐漸消逝,既然消逝了,人也就不會受這個念頭所掌控。
首先,當我按照內觀法去修煉時,雜念還是會有的,但這時候我就用心去仔細觀察身體的感覺。我發現每當一念出現的時候,對應的身體部位都是會有反應的。
其次,當我這麼重複去做的時候,念頭出現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當然,不可能一個念頭都沒有,但重要的是你不會再被這些念頭所左右。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念頭出現——觀察——念頭消逝”的過程中,我的心平和下來了。
觀察那些出現在身上、體內的反應就可以了。只要人有了情緒,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產生的情緒,你的身體會有反應。所以,你要去觀察這個反應,更重要的是,這個反應並不是房屋持續的,而是有起在伏,有死有生。
內觀,就是如實觀察,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然後達到淨化自身的目的。
其實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本相和本來面目,透過觀察自己的身心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觀察身和心不斷變化的特性。
2、理財專家認爲,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可以分爲四個階段
財務保底(financial security);
財務蓬勃(financial vitality);
財務獨立(financial independence);
財務自由(financial freedom)。
最底層的需求是“財務保底”,也就是維持日常開銷所需要的財富值,比如衣食住行的基本開銷,還有子女教育每月所需的固定費用等。如果連維持基本生活的資金都沒有,那你的財務狀況就非常危險了而經過仔細計算就會發現,階段所需的財富值對大部分人來說都不是很高,通常是一個合理並且可以達到的數字。
在“財富蓬勃”階段,刨除日常開銷以外,你的財富值還可以滿足其他方已的小需求,比如:朋友間的互動和應酬,看幾場自己喜歡的電影或話劇,學一外語等。這些開銷加上財務保底的數字,就是“財務蓬勃”應該達到的數字。
到了“財務獨立”階段,你的財富值就更爲寬裕了,除了滿足前兩個階段的需求外,還有能力滿足一些大的需求,比如可以承擔跨國旅行的費用,換一輛心儀已久的車等,如果把這些需求和數字都列出來你會發現,這一階段也井非逼不可及,很多人也能達到目標。
最後一個階段纔是我們常常提到的“財務自由”。它的定義是你所擁有的財富已經可以讓你或你的家庭一輩子生活無憂了。在這個階段,你可以買幾乎所有你想要的物質化產品,比如私人飛機、遊艇、豪華別墅等。很顯然,要達到這一階段是有難度的。
人們對財富通常有兩個很深的誤解。
所以我們一談論到財富經常會有一個誤解,動輒使是“財務自由”;而事實上,人對財富的需求是分階段的,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並且達到最高需求,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達到最高需求。
空談“財務自由”的人往往對“錢”沒有明確概念。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有多少錢纔行,總是覺得錢是賺不完的,也是永遠不夠花的,因此就很難開心起來;
而另一方面,他們往往沒有階段性的目標,也缺乏詳細的規劃,又永遠達不到所謂的最理想狀態“財務自由”階段,因此容易長期處於不滿足狀態之中。這就是爲什麼那麼多有錢人都很焦慮,而且越來越焦慮的根本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