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讀書,一種生活方式


宇宙原本是光明還是混沌呢?我們習以爲常的光明來源何處呢?天體物理學家泰森介紹說:

宇宙大爆炸後,天體持續膨脹,原本在空間中集聚的能量被不斷稀釋。隨着時間的推移,宇宙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亮度卻越來越暗。此時物質和能量以一種不透明的湯的形式共存,其中電子不斷與無處不在的光子發生散射,但光子運動不了多遠就會撞到電子。

那時候你根本看不到廣袤的宇宙。因爲任何光子在碰到你一納秒之前就被電子撞飛了,造成攜帶信息的光子到達你的眼睛之前走過的最大距離極其之短,你往任何方法看起,整個宇宙都只是一團不透明的濃霧。

隨着溫度下降,粒子的移動速度越來越慢。當宇宙溫度第一次降到3000開爾文以下時,電子的速度減慢,剛好可以被路過的質子捕獲,從而將完整的原子帶入這個世界,以前被騷擾的光子獲得自由,得以在沒有間斷的路徑上穿越宇宙,給宇宙帶來了光明!

對科學家來說,物理定律的普適性使宇宙成爲一個出奇簡單的所在。泰森有理有據介紹了千萬年前光子如何穿過虛空帶給我們光明,除非你有確鑿證據反駁已被證明的物理定律是錯誤的,不然你就只能接受科學知識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的世界的解釋。科學知識讓泰森知道了光明的傳播路徑,並通過泰森的言語,讓我們利用科學知識合理解釋瞭如此動盪不安的生存環境。知識,不就是光明嗎?

所以蘇格拉底纔會把哲學的注意力從自然事物轉移到人事,以認識自己爲哲學的使命。而所謂認識你自己,其實就是要關心改善自己的靈魂,蘇格拉底就把道德歸結爲知識,提出美德即知識的命題,把人生的意義歸結爲知識。我想起聖經: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爲晝,稱暗爲夜。

我以爲,所謂的上帝,本質上暗喻着人類對知識的無限渴望,就如天體物理學家通過物理定律,解釋光子如何獲得自由給我們帶來光明,我思故我在,知識穿透了宇宙的空虛混沌,分開了白晝與黑夜。所以,知識就是宇宙的光、是人類的美德,而獲取知識的途徑除了我們有限的生命實踐的活動範圍,更多來源於日積月累地讀萬卷書。

讀書,應當是陪伴我們一生的生活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