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芋頭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廣東人中秋喫芋頭,有閤家團圓的寓意。

芋艿俗稱毛芋,民間又稱芋頭、芋兒,起源於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南部等亞熱帶沼澤溼地,爲多年生草本,生出的球莖供食用。

芋頭,香糯滑膩,加入肉類或者單獨做成菜的味道都很好。最出名的香芋扣肉,用入口香糯口感細膩的荔浦芋頭做成,不肥不膩入口留香。

用芋頭做成點心,閩菜的芋泥,廣式早茶的芋頭糕,或是芋頭作餡的包子,也很常見的,非常好喫的。

芋頭可以藥食兩用,閩南和臺灣有一句食諺:“七月半鴨,八月半芋。”說的就是中秋的芋頭最好喫。

由於芋頭有“餘頭”的諧音,人們爲了討個彩頭,希望好日子有富餘,所以都是要在中秋佳節的時候要備有芋頭的。

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這一個說法很有鍾馗驅鬼的氣概。

不過,廣東人在中秋喫芋頭的傳統是老人家認爲:中秋喫芋頭寓意辟邪消災,有不信邪的意思。

更重要的原因是一個母芋頭總是和一窩小芋頭同生在一處,象徵一家團圓。粵語“芋頭”又與“護頭”諧音,一家人一起喫芋頭表示閤家團圓平安的意思。

於是中秋之前,廣東家庭必定會買一些芋頭曬乾,還要必定是一個大大的芋頭,外加數個小小的芋頭。一盤芋頭,只用清水連皮煮,就可以供中秋賞月的了。

剝皮食用,再用蘸白糖,盡得芋頭的原來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