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幫你從淺閱讀到深閱讀的祕笈

魯迅先生曾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

同樣一本《紅樓夢》,爲什麼有的讀者讀得很淺,泛泛而談,只看到了表面的內容,有的讀者卻能力透紙背,讀出文字背後的內涵呢?

歸根究底是因爲,閱讀水平不同,有的讀者的閱讀停留在淺閱讀層面,而有的讀者已經達到深閱讀水平。

任何一位愛閱讀的人,都希望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認知,希望讀過一本書後,增加思想的厚度,希望自己的思想既來源於書,同時又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從而超越作者,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

畢竟,誰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大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也不願意只做“知識的搬運工。”

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絕對值得渴望達到深度閱讀的人閱讀。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人生經歷相當傳奇。

查爾斯·範多倫出生書香門第,博覽羣書,才氣過人,年紀輕輕就成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他的人生經歷被拍成電影《益智遊戲》。

艾德勒的經歷更加傳奇。想當記者,早年邊輟學去報社打工;想改善寫作,就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

後來因爲讀到19世紀英國重要的思想家密爾的自傳,從此他對哲學着迷改變了他的一生。並在大學正式求學,最後拿到博士學位。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查爾斯·範多倫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後,查爾斯對這本書原來的內容進行了大幅修編增寫而成,因此這本書是由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共同領銜的,在1940年出版後,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榜一年之久,並且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爲了符合新一代讀者閱讀,並進行了重新改寫、編排。

這本書爲那些想要獲得閱讀的藝術,即提升自己的認知、增強理解力,從而達到深度閱讀的讀者而寫的。

那麼,如何從淺閱讀達到深閱讀呢?

一、從淺閱讀到深閱讀,首先要成爲一個主動的閱讀者

01.什麼是主動的閱讀者?

主動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坐下來閱讀,就是主動的閱讀者嗎?顯然不是。

主動的閱讀者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閱讀的目的是理解而不是獲得知識或者消遣;二是帶和問題去閱讀。

02.主動的閱讀者以理解爲目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雖然喜歡看書,但也不是來書不拒,看書的目的一是打發時間,二是增長知識,所以選書時一般都是自己喜歡看的,能看懂得,不需要太費腦子琢磨的。

超出自己認知的書籍基本不在我的選書範圍。這就導致自己在熟悉的知識圈裏閱讀,認知和思想也只是停留在熟悉的層面,增長了知識,但未必增加了見識。

作者在書中指出,以獲得知識或者消遣爲目的的閱讀,屬於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就是指只要你不是文盲,能識文斷字,沒有閱讀障礙,或者不需要花費太大精力和腦力,能輕鬆讀懂的,基礎閱讀其實就是淺閱讀。

淺閱讀只是生活的調味劑,長久停留在淺閱讀層面,你思考問題的方式、做事的方式甚至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以增進理解而閱讀,其實就是選擇高於我們目前理解力的書籍進行閱讀,因爲這些書籍的作者,他們的認知力和理解力是高於我們的,我們在閱讀時得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讓自己與作者匹配。

以增進閱讀爲目的閱讀,是通向深度閱讀的前提。

03、主動的閱讀者,會帶着問題閱讀

主動的閱讀者,閱讀時一定是帶着問題進行閱讀的。

主動的閱讀者讀完一本書之後,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好像瞬間打通了任督二脈,思想上了一個臺階,而且也會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或者行爲方式,讓生活越來越好。帶着哪些問題閱讀呢?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明確的問題,針對書籍本身提問,可以提出四個主要問題:

(1)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主要想說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帶着這四個問題利用分析閱讀的方法去梳理書籍的結構,尋找作者的意圖,評價作者的觀點,並且聯繫自己的實際,學以致用。

讀同一本書,爲什麼有的人昏昏欲睡,有的人廢寢忘食,秉燭夜讀?

昏昏欲睡者,不知到作者在說什麼,讀着讀着就糊塗了;秉燭夜讀者,彷彿見到一位很投機的朋友,他們不停地聊天,不停地切磋,怎麼可能犯困?怎麼可能會累?

二、從淺閱讀到深閱讀,要能夠和作者進行對話

作者說,“當讀者不只是盲目跟從作者的觀點,還能和作者的觀點針鋒相對,他最後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讀過一本書,能提出自己的觀點或思考,這才達到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就是在讀完書籍後,針對作者的觀點,贊成或反對,都能說出自己的理由,並有理可據。

“盡信書不如無書。”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即使是一本好書,也可能有不足之處;即使是一本所謂的爛書,也許也有一些優點。

一味的贊同作者的觀點,而不知道因何贊同,不贊同作者的觀點,也說不出因何不贊同,都說明沒有完全讀懂作者,也無法和作者進行對話。

讀完一本書,同意作者的觀點,並且能說出原因,即使保持中立,說“我不太明白”,也要能準確說出你不太明白的原因,這才體現了讀者的思考,才達到深度閱讀。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提出,如果讀者說出“我瞭解(作者的意圖),但我不同意”之後,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

(1)你的知識不足
(2)你的知識有錯誤
(3)你的推論不合邏輯
(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不管出於哪一個原因,你都必須說出充分的理由,能支持你的觀點。

伏爾泰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學而不思則罔”,讀完書之後,思考一下作者的觀點,問問自己“這本書詳細的內容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寫出來的?這是真實的嗎?有意義嗎?”“這本書和我有什麼關係?對我有什麼啓發?哪些東西可以爲我所用?”

“雞蛋從外面打破叫食物,從內部打破叫生命。”

“主動閱讀”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精髓和靈魂,只有一個主動閱讀者,才能使這本書中提到的閱讀方法奏效。

閱讀目標不同,帶着問題閱讀,越主動,越深入,越有收穫。這也是閱讀由淺變深的奧祕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