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3-3如何應用

答案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我們學到的臨界知識,是我們真正掌握它的關鍵。所謂刻意練習,不是說我們像做練習題一樣,對同一類問題不停地記憶。恰恰相反,刻意練習至少有兩方面的重複:第一,在不同的場景中,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第二,在不同的時間裏,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

2.大量地持續練習

我們能成爲頂尖選手並沒有什麼祕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預見性認知

在做決策時,有的人更加冒險,有的人更加保守。這種差別更多來自我們對未來的相信程,基於我們獲得的信息質量。

如果一個人具備“預見性認知”的能力,那他的優勢就要大得多。

問題的關鍵在於:第一,我們能夠培養預見性認知的能力嗎?第二,如果可以,要怎麼做呢?

如果你能夠了解一件事情的基本發展規律,你就能做出一些關於未來的判斷。

先讓我們先反過來思考,看看怎樣做會阻礙我們獲得預見性認知。

有兩個認知習慣阻礙着我們獲得預見性認知,那就是:應激性反應和單因果思考方式。

在需要抉擇時,思考與決策受情緒和感受簡單左右的過程稱爲應激性反應。

這種對單個事件本身做出反應的方式,進一步影響到我們生活中的其他決策,逐步促使我們形成了單因果的思考方式。

換句話說,我們在考慮得失時,很容易陷細節的問題或表象的問題裏。

比如,貧困的父親考慮女兒升學的問題,就很容易被表象問題——“存款是否夠學費”這個問題限制,從而思考不到上學本身帶來的潛在收益。

窮人的思維帶寬會被眼前的危機佔滿,沒有多餘的空間來考慮長遠。

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有這種窄帶寬的窮人思維、單因果的思考方式,只不過在物質資源更緊缺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進一步強化這種現象。

結構性反應與系統化思考方式

與應激性反應相對應的是結構性反應。

所謂結構性反應,是指我們在做選擇時,不僅要根據接觸到的現象做出反應,還要思考導致這個現象的系統結構是什麼。

結構決定走向,走向決定未來。所謂結構,是指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作一個系統。而任何一個系統,都有多個元素組成,這些系統組成元素之間的關係形成了結構。

掌握的結構越多,對未來的瞭解就越多。如果我們把各種結構的作用以及這些結構之間的互動效應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那麼,我們就形成了完全不同於“單因果思考方式”的“系統化思考”:單因果思考,是對問題本身做出反應;而系統化思考,是將問題背後的推動因素納入一個整體進行思考。

每個結構都受特定的規律影響。比如,增長極限背後有複利增長規律和臨界值規律的影響。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理解複利和臨界值的概念,便能推測出增長極限的模式。而我們掌握這些規律,並能夠應用到生活中時,便具備了預見性認知的能力——瞭解整個系統的發展態勢。

解釋問題的三個層次

問題的預見性認知=影響問題發展的結構(基礎規律)+獲得具體信息的數量與質量

基礎規律就是本書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臨界知識。而預見性認知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問題的界定:我們面臨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問題不一樣,答案也就不一樣。所以說,好的答案來自好的問題。

人們對問題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層次:現象解釋、技術規律解釋和通用規律解釋。

現象解釋主要是應激性反應,直接對錶面的現象做解釋;技術規律則要更深刻,能夠找到這個專業領域的重要規律;而底層規律則跨越了專業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識來解釋現。

未來的競爭是“預見性認知”的競爭。我們的認知方式,大致就分爲歸納和演繹兩種。對產品設計的功能分析,就側重於總結性的認知;而對運營和贏利模式這樣的設計,更需要預見性認知。但我們大多數人擅長歸納的方法,而不擅長對未來進行預見性的認知。

培養預見性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多問“爲什麼”,掌握背後的規律,才能形成預見性。

構建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長並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裏,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領域培養自己的優勢;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們就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

你的本事是不是真的好,一個重要的標準是有沒有人願意爲此埋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