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用價值換取報酬,讓理財成爲習慣,這纔是“有錢人”該作的事兒

最近一直在讀哈維·艾克寫的《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實際上我發現,自己連作者都沒有詳細介紹一下。

那麼哈維·艾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爲什麼他寫的書風靡全球呢?憑什麼他能站出來講理財呢?

哈維·艾克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但由於從小家境貧寒,他十三歲起就不得不爲維持生計不停打工。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讀了一年大學後,突然萌生了致富創業的夢想。

和很多創業的人一樣,哈維也經歷了失敗和挫折,但終於在創辦體育用品公司這件事上,他嚐到了甜頭。兩年的時間裏,哈維·艾克迅速成長,在開了十家分店後,他將這個項目賣給了一家五百強企業,換了一大筆錢。

就在所有人以爲,他從此以後將會順風順水,扶搖直上時,他重新回到了原點。

在大肆揮霍的這兩年中,他也做過幾次投資,並沒有跟想象中那樣,從此收穫金手指,點石成金,而是不停犯錯,終是再次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

這時候,如果是普通人,大概會偃旗息鼓吧,或者不甘心地再嘗試幾次,徹底放棄“投資”這個項目,甘心做一個平凡的人?

可是哈維沒有這樣做。

他痛定思痛,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金錢觀,分析別人的金錢思維,從而得出了一個結論: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張“金錢藍圖”,假如不修改這張藍圖,那麼就算賺了大錢,這筆錢也不會留在身邊太久。

於是,他帶着這樣的觀念,重回“戰場”,最終成爲了一名超級大富翁。而這本書,也是他在成功後,撰寫的,並且一經上市,立刻榮登了美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

我搜索了一下,發現各大電商都把這本書歸爲“投資理財類”,但實際上,這本書並沒有單純給出投資的技巧。而是在教會讀者觀察自己的金錢思維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幫助讀者打破固有觀念,從根本上解決“貧窮”的問題。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財富藍圖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則詳細闡述了十七條普通人與有錢人不同的思維模式。

之前的讀書筆記中,我也跟大家分享了一些,今天我們再繼續分享剩下的內容。

有錢人選擇根據結果拿酬勞。窮人選擇根據時間拿酬勞。

作者在這一小節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穩定的薪水”這概念往往就會阻礙你賺更多錢。

當然了,“穩定的薪水”本身並沒有錯。

畢竟我們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我們要爲家人負責,所以大多數人習慣了“按月發工資”這種工作模式。因爲這樣,我們將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恰恰就是這種安全感,讓我們付出了“收穫大筆財富”的代價。

爲什麼這麼說呢?

不顧一切追求安全感,實際上是對自己不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擁有足夠的價值,值得更高的報酬。

比如我之前在一家培訓學校工作,從普通文員一直幹到了“所謂”的校長。

爲什麼是“所謂”的呢?

因爲我本心是不認可自己的。

當別人喊我“李校長”的時候,我的回答永遠都是,“啥呀,就是個幹雜活兒的。”

正是這一句話,讓我與高薪擦肩而過。

實際上,我做的工作真的不少,但我拿到的報酬卻與普通員工相差無幾。用那句非常流行的話說,就是“操着賣‘賣baifen’的心,賺着賣白菜的錢”。

付出了收入不成正比。

由於對自己的不自信,我也從來沒有提過薪資方面的要求。甚至在去年下半年,前同事介紹我去另外的培訓學校做校長,我都一口回絕了。

我是真的沒有足夠的能力嗎?

也許一開始確實是有些手忙腳亂,但後來,工作慢慢上了軌道,我覺得我還可以更好。正因爲不自信,阻擋了自己前進的腳步。

越是沒有做出什麼成績,越是不敢追求高報酬,越是拿不到高報酬,越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這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就這樣,我在培訓學校幹了一年多,最終迴歸了家庭。現在想來,如果當時能夠勇敢一點,不是單純想着用時間換取金錢,而是用實力去賺取財富,大概現在的我在職場也能混得風生水起吧。

“大部分人會害怕以工作成果來支付薪水,通常是出於一種害怕打破現狀的心理。”

那麼是不是我們一定要去跟老闆談,按照工作成果支付薪水呢?如果老闆不同意,就直接炒掉老闆,自己創業?

答案是否定的。特別是這兩年,由於疫情的原因,每個行業都很難。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我們還是要先對家人負責,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非常重要。

既然生存讓我們不得不先選擇安穩,是不是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發展副業,讓工作之外的時間按照價值收穫財富呢?

比如你喜歡寫作,是不是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寫文章變現?

比如你熱愛演講,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傳授出去?

比如你對育兒有心得,是不是可以給新手媽媽們支招?

只要肯挖掘自己的潛力,一定能夠讓自己變成一個“根據表現結果”來獲得酬勞的人。

可是即便是我們通過努力收穫了大量的金錢,也不代表自己能夠像哈維·艾克那樣成爲一名超級大富翁。就像他當初創業成功,又再次破產一樣,能不能賺到錢是一回事,能不能守住這些錢,又是另外一回事。

有錢人很會管理他們的錢。窮人很會搞丟他們的錢。

有句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有錢人並不比普通人聰明,但他們管理金錢的習慣和普通人不一樣。

比如很多人可能覺得,只有當自己擁有了一大筆錢的時候,才需要管理金錢。畢竟除去房貸車貸,剩下的剛夠家庭的日常開支,根本不需要管理,不是嗎?

當然不是。

“你必須培養出管理小額金錢的習慣和能力,纔有機會得到大錢。記住,我們是習慣的動物,所以,你管理金錢的習慣,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更重要。”

在書中,作者建議我們開通幾個賬戶,用來分別存放我們的收入以及投資。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你可能會質疑,我根本就是個月光族,哪有什麼錢可以存呢?

那麼我想問你:每天10元錢,你有嗎?

如果沒有,那5元錢呢?或者1元錢呢?

只要你開始把自己的收入分開存入不同的賬戶,你的財富管理也就開始了。

作者建議我們最先開通的賬戶叫做“財務自由賬戶”。這個賬戶的用途是投資和創造被動收入。

那麼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花這裏面的錢呢?永遠不要動裏面的本金,等到你退休了,纔可以拿出賺到的錢。這樣,就能夠保證,自己永遠不會落到身無分文的地步了。

另外,我們還需要設立一個“財務自由罐”,每天往裏面投入很小的一筆錢,比如5塊錢。這個罐子是用來幫助我們養成存錢習慣的,我們要不斷強化自己的“注意力”在財務自由這個目標上。

而且這個罐子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揮霍。

我們要每隔一段時間,把存在裏面的錢揮霍乾淨。因爲只有我們的努力得到了獎勵,才能激勵我們去追求更大的目標。

除了以上兩種賬戶外,作者還建議我們再開四個賬戶:

長期儲蓄賬戶:存入收入的10%,用於消費

教育賬戶:存入收入的10%

需求賬戶:存入收入的50%

付出賬戶:存入收入的10%

基於我現在的財務狀況和負債情況,我只開通了前兩個賬戶,也就是財務自由賬戶和財務自由罐。

其中財務自由賬戶設置爲餘額bao。這個設置並不是特別合適。畢竟餘額bao是連着某寶的,我們存進去的錢,很可能在某次消費時就花掉了。但這個賬戶設置的意義,又是不允許花費的。

我想的是,這個賬戶是用來生蛋的。自己暫時沒有特別好的渠道獲取被動收入,那麼就暫時放在有些許收入的餘額bao中,讓它先自己滾着利息。

我的財務自由罐則選取了一張很久不用的銀行卡。

這兩個賬戶,每天我都會向裏面分別存入10元和5元。

錢不多,但我知道自己已經走在了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

畢竟我已經開始學習如何控制財務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都將會向前躍進!

最後:

關於這本書的第一階段閱讀,暫時告一段落。我也完成了之前自己在會員羣立下的,17日前1萬字讀書筆記的flag。

通過這一遍的閱讀,我找出了自己的不足,每讀一個段落,都會有一種“這不就是我的真實寫照嗎”的感覺,扎心又扎肺。

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建議我們在接下來的一年裏,每個月都把這本書從頭到尾再讀一遍,而我也打算這麼做。

畢竟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沒有和大家分享的東西,而且我也相信通過不斷努力和學習,我下一次分享的東西,一定會比這一次更好。

如果你也閱讀過這本書,有不同的見解,歡迎你隨時找我討論,誰讓咱們都有一顆“有錢人的腦袋”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