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教育”,即綜合運用強化、消退和懲罰,關鍵是做、做、做

接連塗鴉了許多文章,來解釋行爲主義理論以及行動的重要性,目的是區分知識和行動的差異。學習任何知識都不是目的,僅僅是手段,只有把知識化爲行動,產生實實在在體驗,這纔是關鍵的,也是最終目的所在。

千萬不要迷信知識,認爲知道了就萬事大吉。知道卻做不到,在行爲主義視野眼中就是不知道,這和無知沒有一絲一毫區別。

舉個家庭教育例子,看看知識和行動的區別與關係。

家庭教育人人關心,涉及改變孩子行爲,促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學會了那麼多知識,到底使用了嗎,能用嗎,效果如何呢。

無論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專家給出什麼妙法,都涉及行爲主義的強化與懲罰機制運用,即常說的獎罰作用。強化就是常說的表揚獎勵,還有個術語消退是指“忍耐,不當回事,特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現在給教大家一個最根本的有關教育的知識,可以簡稱爲“三合一教育”,即綜合運用強化、消退和懲罰,更具體說以表揚肯定爲主,配合消退,輔助懲罰。

稍微解釋一下。人性趨利避害,喜歡被肯定,因此家庭教育中要表揚獎勵爲主,對於不好的行爲最好先無視,即消退處理,再不行要適當處以適當懲罰,最好是負懲罰,即取消特權,去掉好的東西。

這三部分需要分別舉例說明。

關於強化某個行爲,要具體、真誠和及時。生活常用的三句話很類似,“謝謝”“對不起”“我錯了”,需要經常使用,不能知道做不到。

晚上和兒子閒聊,說起來信息獲取和行動重要性,舉例表揚他一下,指出他大三時候自己策劃暑假實踐活動,主動藉助可用信息資源,行動非常好,最後成果豐碩。

中午去父母那裏,有盆花很佔空,一時間沒有合適地方放,我提出幾個建議都不合適,這時候老孃提出放在電視桌上一側。那裏原本放一個空魚缸,放上去恰到好處,不佔地方,又屬於正面。我忍不住誇獎一句,“剛纔誰想出的這個好主意(求證是母親不是父親),您老啊,真聰明”,最後這個聰明有些詞不達意,可能用“這個主意好,還是老孃厲害,我得跟您多學習”更好。

朋友分享陪伴一年級焦慮孩子上課故事,孩子開始一節課去廁所十幾次,每次都是完全認同孩子並陪同,然後覺得用作強化例子不合適,邏輯上這個經歷應該促進去廁所,而不是促進好好聽課。由於我注意到後來孩子去廁所次數越來越少,最後能夠堅持一節課下來,我就回應說,“您做的很好,解釋爲強化也很對,每次陪着孩子去廁所是緩解孩子焦慮,獲得安全感,有好處,於是強化了認真聽課行爲。”

再看消退這個技巧。做到無動於衷孩子不好的行爲,不是容易事情,就好比讓嘮叨媽媽停住嘴巴說孩子,必須頓悟。

我的孩子小時候眨眼,開始勸說無效,後來就忍住不說不提醒,因爲“反話就是強化”,再後來也就好了。

朋友分享陪伴孩子故事也很感人,由於孩子問題表現之一,就是陪着上課時喜歡掐家長手心,能掐出血痕甚至出血,強制忍耐,不動聲色,堅持一年半這個行爲完全消失。

不好行爲先嚐試消退處理,不理睬,效果好,難處是需要家長抗焦慮水平高,需要時間,需要忍耐力。

最後說下懲罰,心理學分作正負兩種,就是直接批評與取消特權。一般來說採用負懲罰更好些。

有個媽媽這樣分享,孩子讀小學五年級,上學有些磨蹭,有次孩子爸爸有事只能讓她送學校。這個媽媽就帶着孩子坐公交,結果轉錯車,早下車,趕車晚,最後去到學校九點了,孩子說別去教室了,因爲都上完好幾節課了。就此孩子總是早早起來坐公交,堅決不要媽媽送學校。

還有幫忙提醒做作業,開始陪讀辛苦不說,孩子依賴上了,後來媽媽乾脆不管了,各做各的事情,孩子着急寫家庭作業,媽媽竟然說錯了手機微信作業,後來孩子說媽媽不靠譜,回家趕緊自己忙乎自己做。

這個媽媽無意中使用的就是負懲罰,上學遲到和說錯作業,媽媽不是故意的,好心辦壞事,使得孩子失去了可靠依賴,得不到好結果,體會到依賴不靠譜,就此獨立自主。

嘮叨這些,其實最想說的是,學習這些行動的思維和方式,知道不重要,去做才重要,做的好壞不重要,堅持做纔有收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