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油渣的童年

蔣坤元老師的簡書日更《說豬油》,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喫油渣的童年。

對於出生在七十年代皖北農村的我來說,平常的日子裏是喫不到肉的,每到過年割年肉的時候,幾乎每一家都要買上一些肥豬油熬油喫的。

平常的日子裏,每一戶人家都是喫自己家用黃豆榨的黃豆油喫,能喫上豬油的日子,除了春節期間能喫上一段喫豬油的日子,平常的日子裏,是很少有人家買上一塊豬板油熬油喫的。因爲黃豆是自家產的,榨油的費用又很低,買豬板油是要花上一些錢的。

在春節期間,母親炸過年走親戚的油饊子的時候,都會在豆油的油鍋裏放上一些熬好的豬油的,那樣炸出來的油饊子,不僅色澤鮮豔,而且香味會更加香脆濃厚。只不過每次母親炸油饊子,都是奶奶坐在竈臺前燒鍋的。在母親還沒有開始炸油饊子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在竈屋裏轉悠一下的,一旦奶奶開始點火燒鍋,講規矩的奶奶怕我們在竈屋裏亂講話,就會把我們一個一個的從竈屋裏趕出去的。

每次母親熬好豬油,都會把油渣先從油鍋裏用漏勺撈起來,一勺一勺的在鍋口上抖抖油之後,再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盆子裏的。直到油渣冷卻後,再用塑料袋裝起來,留着過年以後炒菜時和菜一起炒着喫的。有時在母親自己做手擀麪的時候,也會在麪條鍋裏,放上一點豬油渣的,那放上豬油渣的麪條,喫起來比清湯麪條好喫多了。

在母親包粉絲包子的時候,母親調餡時,也會放上一些剁碎的豬油渣的。那放了豬油渣的粉絲包子,喫起來味道不僅非常的鮮美,而且又會增加我們的食慾。小時候,一餐能喫上三四個油渣粉絲包子,都沒有多大的問題。

後來,當我們漸漸長大的時候,喫油渣的日子也漸漸的多了。每次母親熬好的油渣,都會端上一盤散少許鹽讓我們隨意喫的。

生豬油的油膘有三種,一種稱爲豬板油,是豬肚子裏一大板塊狀的肥膘,有一層薄膜包裹着的,用這種豬板油熬製後的油渣軟綿綿的,喫起來缺乏鬆脆感。一種爲豬花油,是豬大腸上扯下來的油,一截一截的,熬製後的油渣捲曲成一朵朵小小的小花型狀,放到嘴裏一咬有一種“嘎嘣嘎嘣”清脆的聲響。最好喫的莫過於肉油渣了,因爲肉油渣本身就屬豬肉上的一部分,是界於皮與精肉之間最肥的部位,由於肉油渣會帶一些精肉,肉油渣喫起來就感覺到比板油渣和花油渣的味道更加香脆了。

記得小時候,寨子裏的小夥伴,半夜起牀去偷他自己家櫃子裏放的油渣喫,當他躡手躡腳的走向櫃子時,卻被他看家的父親看到了。由於他貓着腰走路,他的父親卻把他當成小偷對待了,當他的父親扔出繩鞭時,繩鞭一頭的鐵錐子剛好打在了他的頭上,當他哇哇的哭出聲音時,他的父親如夢初醒般才發現是自己的孩子。第二天清晨,當我看到他時,他頭上的傷口已經包紮了一塊方形的醫用紗布。

小時候,雖然我也喜歡喫油渣,我是不太喜歡喫冷涼的油渣的。其實,我最喜歡喫的,除了剛剛出鍋的油渣,就數母親做的青椒炒油渣了。青椒的辣味和着油渣的香味,是我童年記憶中絕美的一道美味佳餚。幾十年過去了,直到如今,我依然喜歡喫青椒炒油渣這道菜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