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戰略全史》摘要:序言

經營戰略全史

三谷宏治

序言

>> 我們應該說“1960—1980年代之間是定位學派佔有壓倒性的優勢,80年代以後則是能力(組織、人事、流程等)學派佔有優勢”。

>> 定位學派的觀點是“外部環境很重要,在盈利行業佔有競爭優勢者勝”,而能力學派則認爲“內部環境重要,企業自身的優勢纔是取勝關鍵”。

>> 定位學派中幾乎都是信奉“經營戰略的制定可經由定量分析和定型計劃流程解決”的大泰勒主義者。“安索夫矩陣”“SWOT分析”“經驗曲線”“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產品·投資組合矩陣、PPM)“商業系統”“五力分析”等一系列人所共知的分析工具都是這個派別創造的。他們以此制定戰略,改變產品的生產流通環節以及組織結構。

>> 相當一部分能力學派(約半數)堅定地認爲“企業活動應側重於人際方面”。

>> “優秀的領導能力無法打分”“組織的柔軟性無法量化”“如何劃分學習組織”,這些理論確有其道理。想想看,誰能把史蒂夫·喬布斯定量分析呢?但波特提出了反論。他的說法是:在戰略開發方面,總要用到分析技法,而那些無法被分析的因素很難被大企業容納,反過來說,“基於人際關係論的經營戰略模式恐怕只適合獨裁者”。

>> 適應新時代的將會是適應性戰略。若要詳細解釋,則可以這樣說:不試行不知錯,想要知道應該適用定位學派理論還是能力學派理論,就使用試錯法吧。戰略制定和計劃流程將因此而改變,若認真試行試錯法,甚至連企業的生存方式也將改變(開放化)。

>> 所以,向歷史學習真正的價值在於,認識到“相似的狀況也可能有不同的變化,因此應靈活制定戰略”。

>> 20世紀初的三派理論的開端,1950年前後的近代經營管理理論的創立,之後是60—80年代定位學派的統治,80年代中期開始能力學派的中興,90年代後期定位學派的捲土重來,然後是2000年代結構學派登場。最後是最近10年的經營戰略理論的解說,以及適應性戰略的實際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