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壓力——《壓力與情緒》課堂筆記1

第一,長期加班,工作壓力大的人容易得胃潰瘍和胃炎。

應戰狀態下,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會大量增加,導致胃部血管系統的收縮,胃內壁黏膜分泌黏液減少。

當黏液和消化酶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之後,胃壁內部就容易受到消化酶的損害,導致胃壁上出現小孔。

第二,弗洛伊德認爲人與生俱來會持續感受到壓力,而防禦機制就是壓力應對的策略。

譬如:拒絕是指當個體面對威脅時,會否認現實情況,並相信自己的行爲沒有錯。

壓抑是指意識有時候會自動屏蔽掉一些非常痛苦的事,這些事件可能被存放在潛意識中。常見的有創傷性後遺症PTSD患者的典型症狀。當一個人受到巨大創傷後,會出現被嚇傻了,有可能是這段記憶被屏蔽了。

投射是指面對質疑,人們會把歸因放到除自己以外的事物,把外部指向自己的威脅轉移到其他目的上,達到爲自己脫身的目的。最常見的有上班遲到往往會歸咎於交通問題,而考試失敗又會歸咎於老師劃錯重點。

合理化是指通過對事件的重新解讀,合理化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常見的有面對應聘失敗,我們會認爲是今年競爭過於激烈,或者獲得職位的人年齡比我大。合理化有一個好處,它會像濾鏡一樣讓痛苦變得可以忍受。

替代是指面對外部對自己造成的痛苦或者不愉快,會將這種負面感受轉移到和此事無關的人和事,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得以宣泄。常見的有工作中遇到很多麻煩,我們常常僞裝出從容自如,但是回到家裏就對最親密的人發脾氣。

第三,馬斯洛指出能夠達到自我接受和自愛的人,也叫做自我實現的人。通常這一類人特別擅長應對壓力,他們具備14個特徵。

理性認知取向,他們對事件的解讀更清晰客觀,極少有偏見和不切實際的猜想。

包容,能夠包容和接納自己的缺點,不會因爲自己和他人的過失產生負面情緒,會積極應對,不斷超越自己。

自然真實,對於自我的掩飾較少,率真,不虛僞。對於未知的不確定沒有過多焦慮,更傾向於活在當下,順其自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適應對。

問題導向,責任感強,面對問題。不會將專注力侷限於人際問題中,更傾向於以宏觀目標爲導向。不會把所有的問題都看作問題,而是把問題看作激發自己完成目標的動力。

馬斯洛認爲缺乏自我實現認知的人會把自己看做一把錘子,把所有的問題都當作釘子,唯一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見到釘子就必須得敲,而自我實現的人會使用不同的工具解決問題。

獨立性,能夠在獨處時感受到快樂和價值,而不是孤獨,焦慮和不安。自我實現認知高的人會在獨處中自我反思,並且覺知到自己潛意識中的能量,渴望自由。

隨遇而安,充滿好奇,對生活的美具有極高的覺知能力,保持好奇心。但很少去苛求事件按自己的主觀意願發展,會把擔心和焦慮降到最低點,享受當下。

創造力,思維中充滿了創造型元素。

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網絡相較於自我實現認知低的人更簡單,親密關係的數量較少。

無爲而爲,很少按照社會道德標準將人進行分類,施恩於他人的時候目的性較弱。

自他平等,不會過分自負,也不會過度謙虛,而是發自內心的認爲每個個體都擁有值得尊重和學習的財富,會不斷地和不同的人建立正向的鏈接。

擁有極強的民族自豪感,能夠很好的與自己成長的文化相融,而非自我矛盾和衝突認知。

認知獨立,從衆傾向性弱,人格獨立。

幽默感,對於生活的不如意能否發自本能的樂觀應對,面對現實和理想的不協調沒有諷刺和敵意。

高峯體驗,自我實現認知高的人會有更大概率和更高的頻率在生活中體驗到與宇宙和萬物融爲一體,天人合一的狀態。

第四,壓力是一種情緒體驗,它是我們主觀認知中對自己能力評估後的心理反應。

當感知到自己駕馭和應對事件的能力在逐漸降低時,壓力的情緒體驗感會逐漸上升。

但是請注意,感知到自己駕馭事件的能力不足並不一定會導致負面的壓力感受。

譬如,你接到了一個跑馬拉松的邀請,對於平時沒有接受過訓練的人來說,顯然會打退堂鼓,質疑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馬拉松。而對於一直堅持有規律鍛鍊的人,壓力反應顯然不同。

換而言之,有的人會覺得是挑戰,而有的人只會感受到恐懼。這就是面對壓力,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知反應。

相關研究表明,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編碼、大腦構造、過往經歷,以及大量複雜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將我們分成了壓力易感人羣和壓力耐受人羣。

這個分類的理論依據從何而來呢?

科學家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將人的性格特徵進行分類,發現低自尊人格更容易受到壓力的負面影響,而高自尊人格可以更好地抵禦壓力。

比如,由心臟病專家Friedman和Rosenman提出的A型人格理論,他們偶然發現看病的心臟病病人只坐在凳子邊緣。

跟隨這個線索,他們對這些病人長達八年的追蹤。最終發現A型人格是急性子的代表,這類人對執行任何計劃以外的事件都感到焦慮。

喫飯、走路、工作都很匆忙,始終感覺到時間緊迫帶來的焦慮,但大多數A型人又無法在同一時間執行多項任務,比如邊喫東西邊處理郵件,邊走路邊打電話。

此外,這類人說話語速偏快,傾聽能力弱,沒有耐心聽別人說,只關心自己希望關注的部分,並且控制慾強,以自我爲中心,有極強的支配他人的慾望,希望將外部環境的所有因素視爲競爭。

總地來說,這類人格特徵背後的根本問題是低自尊,自我價值的體現都取決於如何感知自我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估。

而以Kobasa爲代表的一些學者發現,還有一些人格特徵扮演了壓力緩衝器的角色。這類人具有更強的壓力耐受性,這種特徵被稱作:堅韌人格,它具備了3個特徵。

承諾,個體有歸屬感,對家庭、工作和社會的貢獻都賦予了正向的價值。比如會爲了達到某個家庭目標,堅持完成某項任務,是人意志力的直接反應。

控制,會通過自身的行動去改變對於現狀的不滿,應對問題,不會允許自己沉溺於痛苦的循環中。

挑戰,面對問題和困難,不會視之爲威脅,更願意相信是一次挑戰和豐富人生經歷的機會,挑戰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冒險的刺激和快感。

Kobasa的研究認爲,具備這些特徵的人可以緩衝壓力對自己帶來的身心負面作用。

更重要的發現是,對於健康個體而言,通過系統的行爲干預訓練,這三種性格特徵是可以提升的,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

換言之,通過對自己性格特徵的訓練,可以提升壓力的耐受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