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11) --- 自我(3)-- 揭開它們的面紗

先把上篇的內容重新梳理一下,從自我中都看到了哪些內容,概括一下大概是:身體、對身體的評價、性格、氣質、經歷、成績、教訓、能力、技能、理想、隱私、感受、情感、情緒、社會角色、社交標籤、朋友、財產、事業、團隊、觀點、觀念、信念、信仰......

也許還遠不止這些,小夥伴可以繼續補充,提出更多其他的內容。不要小看這區區幾十個字,對於每個人,每個詞都能展開不計其數的內容。例如,我曾在簡書日更中寫了幾篇回憶我大學同學的文章,一共寫了四個人,他們只是我衆多親朋中的幾個縮影,而且記錄的故事不足記憶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但卻寫了幾萬字,可見人這一生頭腦中的記憶是多麼地龐雜。

面對浩如煙海的“自我”,我們該如何去認識它呢?認識複雜事物,頭腦慣用的方法就是通過分類化繁爲簡,那麼我們能否將上述內容做一個分類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類的方法可能不一而足。那麼,再簡單一下,能否從其中找出來一個,與其他性質完全不同的內容?請大家在讀下文之前,認真地思考一下,試着選出來一個,而先別急於看答案。

好了,不賣關子了,先談談我的認知。

在這些詞語中有一個與其他的有本質區別,那就是身體。爲什麼?因爲身體是唯一具有物質屬性的,而其他的內容都是無形的,這一點我想大家應該不會有分歧。之所以把身體單獨提出來,和接下來的探索有關,在心理探索先不考慮身體層面的事情,但並不是說他們之間沒有聯繫,只是提醒大家在後面的探索過程中有一個相對的界限,不要把心理世界看到的內容平移到物質世界中,否則很容易造成混淆。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除了身體,在其餘無形的東西中,又有哪一個與衆不同呢?

這個可能對於大家來說會有些困難,我直接說出答案吧,那就是感受,爲什麼呢?因爲它是那些無形因素中唯一讓我們覺得真實存在的,這裏有個比較細微的地方,在我們產生認知、評判、有新想法之前,先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包括對身體和外在環境變化的感知。我們通過身體的各種感官(眼、耳、鼻等)去感知外在的世界,這個容易理解,同時,我們還可以感知自己內在的情緒、情感變化以及思維內容。感知後通常會形成評價,進而引發各種情感和情緒,而這種情緒變化會引起身體的生理變化,再反饋給感知系統,如此循環往復。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部極其複雜而精密的儀器,無論是外部環境的刺激還是內在情緒、情感的波動,都會促使身體產生反應,而正是這些反應讓我們體驗到整個世界的真實性。

討論進行到這裏,我們不難發現,身體是客觀存在的,而感知讓我們體驗到了這種客觀存在,兩者的作用都是非常明顯的。那麼其餘的內容又是什麼呢?我們能否找到它們的共性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