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情緒會傳染嗎?

隨着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的出現,我們有了全新的溝通媒介,可以聯繫彼此,可以同步做一些事情,可以相互影響。到目前爲止,我們可以通過物理運動當面溝通協調來實現一致,而我們的思想和情緒則可以藉助社交媒體,無須面對面就能實現同步。在任何時候,你不僅可以瞭解到社交夥伴的想法(通過他們的文字、狀態更新和微信),還可以看到他們所處的環境(通過他們分享的視頻和圖片)。如今,多個社交媒體平臺都在鼓勵人們講述自己一天中的一小段經歷,並以第一人稱拍攝視頻。這些故事將帶你融入朋友的生活體驗。

隨着社交媒體的引入,分享體驗的媒介不僅在數量上發生了變化,其覆蓋面也發生了變化。影響我們和被我們影響的不再是我們身邊的人,而是全世界的人類。這種思想和情緒在網絡上的大規模傳播藉助了具有高度傳染性的語言,視頻、文章和想法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播,產生深遠的影響。

“覓母”(meme)現象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在古希臘語中,meme是mimeme的縮寫,意思是“可以通過模仿得到傳播的文化因子”。這個術語最初源自英國著名的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用來解釋語言、觀念、信仰、行爲方式等文化因子在空間和世代之間被複制,並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如同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得到傳播一樣。他認爲,如同基因一樣,文化因子的傳播也會被自然選擇,所以,有些文化因子會迅速蔓延併產生持久的影響,有些則迅速消散。互聯網時代很快就接納了“覓母”這一理念,即藉助修圖軟件處理過的視覺圖像來表示特定羣體之內共同的觀察世界方式,這類圖像傳遞的文化因子引起了情感共鳴。

臉書承認有意調整了推送給用戶的帖子的內容,以測試其是否根據好友每天更新的內容而覺得更好或更糟。結果發現,如果控制人們接觸到的信息源,讓他們少看點消極帖子或積極帖子,那麼他們自己在帖子裏使用的消極詞彙或積極詞彙就會少一點。如果看到某個朋友的社交網絡變得不那麼積極了,那麼你分享的積極帖子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從統計學角度來看,這兩組人使用的積極詞彙和消極詞彙的數量的確發生了變化,但實際上這種變化比例只有1‰。雖然這種影響微乎其微,不易覺察,它仍然清楚地表明我們甚至不需要與他人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社交互動,他人的情緒和思想依然會影響我們,社交對象的情緒完全可以通過數字網絡傳染我們。


有形社交的程度(即在不同社區之間來回移動的人的數量)可能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和經濟關係,這比藉助虛擬溝通去分享信息或其他內容更易於催生共享社區或共同認知。重要的是你對一個地區的認同有多深刻,它在多大程度上已經深入你的皮膚,成爲你身份的一部分。情緒可以通過面對面和在線的方式傳播。事實上,與社會上的其他人分享情感會加強你和他人的情感交流。

我們的情緒會隨着身邊人情緒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種心理學現象就是【傳染】:

傳染是一種很容易觀察到但卻很不好解釋的現象。我們應該把它和我們即將研究的催眠現象聯繫在一起。在一個羣體中,所有情感、行動都是具有傳染性的,甚至到了犧牲個人利益以成就集體利益的程度。這是一種和人類本性相悖的能力,是隻有當個人成爲羣體的一分子時纔有可能具有的能力。

這是在《烏合之衆》一書中,作者在論述羣體的特點時,對其特點之一 — 情緒傳染的描述。在羣體中,傳染十分常見,同屬於一個羣體的人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擁有相同的情緒,而受情緒的影響,他們做出的決定也往往出奇的一致。置身於一個羣體之中,會導致“情緒誇大”。

對人們單獨或集體觀看具有情緒刺激的材料的研究證實,集體觀看會導致情緒強化。在社會環境中,與社交圈的成員共同關注某一個事物,似乎會導致情緒更加強烈。如果你身邊的朋友更加密切關注某一個情緒刺激因素,那麼你也會這麼做,而如果你更深入地關注情緒刺激因素的細節,並詳細思考這個因素的作用,就會加強你的情緒反應。把這些行爲放到網上意味着這些情緒放大效應可能會發生得更快,傳播得更廣。


結尾語

人類是具有同步性的動物,我們思考的內容很容易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無論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還是通過網絡渠道的傳播


【原創,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