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02|李鎮西《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

共讀02|李鎮西《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

文|張愛敏

導讀2.對待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方法措施,從李鎮西的教育方法裏,你有怎樣的收穫?

李鎮西老師心目中素質教育有“三觀”:民主的學生觀、科學的教育觀、個性的人才觀。

面對十字路口的頑童,唯有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附下身子傾聽,蹲下來溝通,用真誠去喚醒,去點燃,去傳遞,一份愛意,一份期待,一份信任,讓他們永遠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一定能成爲老師心目中的樣子,明天的自己永遠都比今天強。

因爲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作爲教師,即使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即使是批評教育,也是“就事說事”,從不“翻舊賬”;即使發怒,也不會讓情緒左右“讓孩子變好”的信念。

盧梭說過,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我們只需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和心理規律,跟着他們走就好了。因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如何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師生共創班級管理應用場景,共建師生自由生長的生命場。這裏沒有評判,沒有放棄,教師以聆聽者的角色靠近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看見,被關注,被尊重,被欣賞。每一個孩子都能擡起頭來說話,都能覺察自己,認識自我,挖掘潛能,向着明亮那方。

世上沒有壞孩子,只有壞習慣。成長路上,沒有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後進生”“問題生”,唯有以我們不滅的熱情,堅定的信念,走在共創美好之路,愈挫愈勇。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幸福的孩子都是一樣,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同樣的人格、自尊,成績只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一把尺子,卻量不出孩子“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我們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孩子。

教育需要“揚長避短”,需要“擇善而從”,需要“因材施教”,而不是搞“一刀切”,搞“整齊劃一”,搞“制裁差生”。

每一個“後進學生”的背後都有着或多或少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當然也有個人因素。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唯有了解了“後進根源”,纔可以“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其實,後進生更敏感,更需要“愛”,更需要平等、尊重。真誠相待,營造生命場域,激勵鬥志,也許會喚起向上的信心,成長的勇氣。

轉化後進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期磨合,常抓不懈。

如在《我和萬同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李老師的愛心、童心、真心、信心……正是這流動的師生情,才鑄就了一個個孩子美好的未來。

如學期末頒獎詞,每月生日信,道德長跑日記,提拔當組長進班委,結對子趕幫超,揚長教育,閃光點大曝光,書香班級,共寫隨筆,利用運動會、文藝聯歡會或其他有展示才藝的平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都能閃閃發光。

有很多老師認爲,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問題少,省心,不用管理,更不用教育。其實,則不然。

後進生苦,優等生心裏的苦楚又有誰知曉。知識的教育也許不需要,但耐挫力,人際交往,心理承受力等卻讓人擔憂。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優等生的逆商、情商、創商,要有童心,立大志,有覺察,樂超越,從而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