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泥塑”還是“根雕”

    是“泥塑”還是“根雕”

        ——《 愛心與教育 》心得六

    (2021年1月18日分享第484篇 )

滑縣小規模學校聯盟小田小學杜冠鵬

    今天看了幾頁《愛心與教育》的內容,感覺這個比喻非常恰當,孩子到底是“泥塑”還是“根雕”。人們往往說青少年時期可塑性最大 ,這話強調了教育對學生的重要影響 無疑是有道理的 。更甚者 有一些老師因此認爲 ,學生就是一塊泥團 ,德育是教師隨心所欲的泥塑 。學生的內心是一個空蕩蕩的容器 需要教師注入良好道德 ,正確思想。 當前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極大的隨意性、盲目性,家長們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孩子提出要求,按照自己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要是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意願,就是叛逆,就是不聽話 ,不是好孩子 。 由此看來,時代的變化與前進,並沒有讓許多家長從上一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的教育理念中走出來,沿用的仍然是舊有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這種方法和思想是不正確的 ,因爲他們無視學生的主體性 。實際上學生不是一塊兒可以任意揉搓的泥團 ,而是有了自己獨特個性的“根塊”,因此, 科學的德育應是“因勢象形”的根雕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 ,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 ,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所以老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讓他不斷壯大 最後排擠掉自己的缺點的雜草 。曾經有人這樣說過 ,怎樣才能快速的除掉雜草 ,那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種上莊稼 ,長善救失,大概就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因材施教 ,德育也應該如此。老師和家長要善於發現學生頭腦中美好的道德萌芽,並且還應引導學生髮現自己的善良之處 。德育“根雕”藝術的實質在於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摒棄思想教育的一道切 , 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關於解除學生的心病 ,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能夠展示起某一方面的獨特優勢 ,是每個學生都擡起頭來走路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讓其充滿自豪感 。

      不少家長寄希望於學校教育,誤認爲孩子的教育成功與自己、與家庭關係不大,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解。學校教育主要體現的是統一性,教育教學管理難脫整體劃一的規範和模式,所以學校號召了多年的因材施教,實施起來卻是有相當大的難度。一個學校的教育模式是統一的,學生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要想“因材施教”是很難落實的。由此可見,家庭纔是實施因材施教最理想的場所。家庭人數少,況且家長和孩子的關係親密,更能夠深入地瞭解分析孩子的情況,易於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而令人遺憾的是恰恰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瞭解是不夠的。特別是現在的留守兒童,長期不和父母在一起,不願和家長交流,更不願向家長敞開心扉。家長把自己的意願、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塑造孩子。孩子被束縛、甚至被隨意整治,他們怎麼會甘心忍受呢,他們又怎麼能不叛逆呢?因材施教就像根雕藝術一樣。根雕,首先要了解你面對的這塊“根”,要仔細觀察其形狀並且依據其形狀、特性進行藝術加工,使其完美。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現在把孩子當成一團泥巴,在任意進行着“泥塑”,按照自己的設想和喜好隨意捏成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更多的家長依照統一的標準,使用同一個模具,塑成一個和他人一樣的統一的東西,特點和個性蕩然無存。

      如果我們瞭解了孩子的特性,學會按照孩子的特點去進行“根雕”去教育塑造孩子;瞭解自己的特點,學會把握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和具體教育的方法,就能實施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接受這樣教育的孩子就會成爲一個獨特的、有着鮮明個性的藝術“精品”。泥塑和根雕都是藝術作品,但是他們成型的過程是不一樣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