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入門腦科學,需要從哪方面開始準備?

Hello,

這裏是行上行下,我是多多~

之前在知乎上寫了一篇文章“想要入門腦科學,需要從哪方面開始準備?”,原鏈接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5533881/answer/1083435628

一、什麼是神經科學(腦科學)?

參考維基百科的定義: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神經科學(英語:neuroscience),又稱神經生物學,是專門研究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發育、演化、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及病理學的一門科學。對行爲及學習的研究都是神經科學的分支。

腦科學沒有找到相關詞條,以下考慮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認知科學,是一門研究信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以及轉錄過程的交叉學科。它研究何爲認知、認知有何用途以及它如何工作,研究信息如何表現爲感覺、語言、注意、推理和情感。

其研究領域包括心理學、哲學、人工智能、神經科學、學習、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教育學。其研究相當廣泛的層次中的認知現象,從低層次的學習和決策機制,到高層次的邏輯和策劃能力,以及腦部神經環路。

二、我要填報什麼專業?

首先我們先回答:我不能報什麼專業?

來看看神經所的導師們都是什麼本科背景(專業不詳以更高學位爲準)。截至2020年3月16日,中科院神經所共有博士生導師38位,其中:

考慮到在我國學科分類中,與神經相關的專業只有生物學下的神經生物學和臨牀醫學下的神經病學,上圖中扎堆的生物和醫學背景也就不稀奇。

但神經科學是個交叉學科,考慮到神經科學本身的發展,上圖中的老師們讀書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現在的學生應該來自於更廣的專業範圍:據不完全統(瞎)計(猜),2019級神經所研究生的本科專業包括生物、醫學、心理學、物理、數學、化學、電子、信息、計算機、經濟學等。

本人及同學共同的感覺是:本科畢業於生物、醫學等“傳統”專業的學生比例在下降(如果我之後能從招生老師手裏拿到準確數據我再貼上來)。

同時我估計這兩年在全國遍地開花的人工智能學院也快要達到戰場了。

所以如果有人說學神經科學只能本科選醫學和生物,你就當他在賣萌好了。上述黑體加粗的專業的本科生在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時一般不受專業限制。

那下一個問題是,上面這麼多專業,我選哪一個?

我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認真考慮自己的興趣是第一步。

我們參考知乎上的神經科學話題分類,將神經科學分爲以下幾個子領域:

1. 發育神經科學

2. 神經生理學

3. 神經解剖學

4. 認知神經科學

5. 神經物理學

6. 系統與計算神經科學

如果聽着名字比較懵,複製粘貼,右轉百度搜索框,敲回車,看完一兩條應該就能有個初步認識。

事實上,考慮到神經科學的學科交叉,不同子領域之間的專業限制並不明顯:

神經所前任所長現任學術主任蒲慕明先生本科畢業於臺灣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研究生專業方向爲生物物理,此後他的工作涉及了神經系統發育、突觸可塑性、學習記憶、夢與睡眠、時間感知、意識與自我意識。

神經所嚴軍老師,本科畢業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論文關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博士後在北極做冬眠,現在在做晝夜節律和生物網絡計算方面的工作。

神經所王凱老師,本科和碩士就讀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期間從事光鑷相關技術的研究,現在關注神經系統的光學成像。

如果你覺得上述老師都是非生物專業不能說明問題,那我們還有:

神經所梁智鋒老師,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現在關注小動物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神經所楊天明老師,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化學系,現在在研究價值表徵、概率編碼和風險評估等抉擇相關問題。

我想這些老師的例子充分說明:優秀的人不挑領域。

高考填志願並不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你在神經科學/腦科學相關領域內做研究的天花板。與其關心怎麼選專業對神經科學研究有益這種長遠的話題,

不如深入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並瞭解不同專業的就業前景,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

三、技能與品質

已經有答主在這裏做了很實用的介紹,我不再一一列舉。

不過我並不認爲技能是學好了再用的,更實際的情況應當是實踐中學習。神經科學需要掌握的實驗技能和他的學科交叉程度一樣廣泛,就是本領域中德高望重的前輩也不是樣樣精通。

考慮到學科交叉的特點,學習的成本和壁壘正在逐漸降低,研究生並沒有必要全盤掌握所有技能。倒是不必擔心書到用時方恨少,畢竟學海無涯,無知是常態。

關於品質,我每次遇到一個新老師,都會問“您覺得成爲一個優秀的神經科學博士生需要有哪些品質?”所以相同的問題也可以拿去問你的老師。

以及蒲慕明老師推薦的書籍《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如果不清楚如何獲取這本書的電子版可以考慮加點文獻檢索和獲取的技能,研究生必備。

四、就業前景

翻開神經所畢業生去向,可以總結出以下就業方向:

1. 繼續從事神經科學/腦科學相關研究:博士後-研究員/教授的經典模式;

2. 相關企事業單位:醫院、生物醫藥研發、高新科技、高校或研究單位的行政職務等;

3. 自主創業:(暫不瞭解);

4. 科學雜誌編輯:Science雜誌編輯中有神經所畢業生;

5. 科學傳播:右轉b站關注“芳斯塔芙”

就如在第二部分所述:優秀的人不挑領域,自我評估和生涯規劃是比專業選擇本身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會從高中持續到研究生畢業甚至更長的人生階段中。

作爲一名樂觀主義者,我有這種盲目的自信認爲全球科研環境在變好,研究生的就業前景也會向多元的方向良性發展。

五、相關資訊與學習資源

1、神經科學/腦科學研究機構概覽

首先介紹師兄整理的一個分享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心理學(Psycholog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心靈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ind)等心智相關學科的信息的網站:

https://neuromoment.cnneuromoment.cn

尤其是其中的“視野”-“實驗室分類”,估計到博士畢業找博後都還能用得上;

然後是“家譜”Neurtree,其中可以找到絕大多數神經科學/腦科學相關研究人員的師承關係;

最後是世界大學排名,神經科學/腦科學相關專業可以主要關注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和心理學(Psychology)榜單。

四大排名包括ARWU、QS、USNEWS和THE,其中USNEWS有單獨的神經科學和行爲的分類。

2、書籍推薦

科普類:

1) The Future of the Brain,涉及到大腦的演化來源、發育過程、神經元網絡功能運作、腦疾病與衰老、神經藥物和神經調控技術等方面。

神經所的尚春峯和許多兩位老師翻譯成了中文版:《大腦的未來》。我第一次讀是大二暑假,總的來說不算很難。

2)The Brain from Inside Out,浦老師前兩天上課推薦的科普讀物,目前沒有中文版,很慚愧我現在還沒開始讀。

基礎類:

1)Psychology and life,心理學入門必備,中譯本已經到第19版。津巴多教授曾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而聞名世界。

雖然自己是最開始寫這本教材的人,但從16版之後就不再以第一作者自居,讓賢給了Gerrig教授,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師。

2)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據豆瓣說是國際流行的神經科學本科教材,美國的布朗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著名高校以此爲教材。

總的來說淺顯易懂,且有中文版,尤其適合新手村玩家。

3)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bible,這本也許是認知領域人手一本吧。

我正在讀,也有中文版,據說其中的翻譯有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

4)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這本書我其實沒讀過,但是他作者是我恬不知恥地叫一聲學長的駱利羣老師,上次開介觀腦圖譜會議的時候我同學像追星一樣追着老師要簽名,那我就先放在這,日後拜讀。

進階版:

1)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神經科學領域的聖經,我所在的神經所“神經生物學”課程指定教材,pdf足足有1761頁,當初買實體書可能就是種情懷,現在上下兩冊就一直在書架上供着。

上學期還能堅持每週跟着老師的進度看書,這學期就頹了,希望之後能撿起來。

2)Theoretical Neuroscience,我一個本科學數學的同學說已經看過了,據說是也是非常經典的一部作品,書的主頁裏還可以免費下載練習題用的數據和代碼。

3、課程資源

1)浦老師神經科學講座,對神經科學的研究生來說應該算是寶藏了,全方位提升我們對神經科學的理解,還指出了未來研究應當關注的重點與難點,老少皆宜。

2)Coursera上的Medical Neuroscience課程,別看他叫個Medical的名兒,實際上就是Fundamental Neuroscience,教授教課也是深入淺出清晰易懂。

3)暑期學校

神經所暑期學校。三年前的暑假前,我是一個一個懵懂無知的物理系本科生,兩週的暑期學校後我雖然還是一知半解,高大上的素材倒是也多了不少。

IBRO-ICPBR Summer School of Primate Neurobiology。IBRO是國際腦科學協會 (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

ICPBR是隸屬於神經所的國際靈長類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rimate Brain Research)。

這個暑期學校主要是面對研究生和博士後,我去年本科剛畢業的時候上過,大概就聽懂了段子。

Method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這也是個面向研究生和博士後的暑期學校,我大概做夢都在想去吧,但是每年就收24個人,老師建議我年級高一些再申請。

但是!去不了不代表不能學,主頁上有往年的課程材料和視頻,要有條件我甚至想組織一個學習小組一起學。

                                                                                                                            作者:多多

                                                                                                                            排版:shirly

                                                                                                                        校對:喵君姐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