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主義精髓是保持覺察,用行動來檢驗知識,最終促進認識深度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要點之一,如果問到底是知道重要還是行動重要,你覺得如何回答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很重要,也很有必要討論一番,你可以把這個回答拋給周圍家人或朋友,一起討論纔有意義,而不是自己給個答案。

我把這個話題說給愛人後,就有過一番討論。人家給我答案是:知道比行動更重要,理由是知道都不知道,談何行動呢。

我反駁說,都知道抽菸有害健康可以抽菸者屢禁不止,都知道好好學習可是知道做不到,我知道馬上忙乎去可就是磨蹭不幹活,這樣說來知道不如行動重要。

最後的討論沒有定論,但是討論過程很有意義。

事實上,涉及價值判斷的話題或者問題,原本就沒有標準答案,誰能給出真理定論反倒是不正常的。比如好人壞人的價值判斷,這個都是主觀的。

最後問我看法是什麼,我當然回答都重要,這個是沒有辦法的答案。

具體到個人,要看實際情況,或者知道更加重要,或者行動更加重要,或者某個階段重要性變爲不同。

舉個例子說明。

早上開車上班,這個時段堵車非常厲害,選擇了一條路去單位。走到一條三岔路口時候,面臨選擇,可以走大路,也可以順勢右拐走小路。

一念之間就選擇小路拐彎,感覺下一個路口更好走。結果,到了下一個路口,整個路口都堵滿車子,想轉過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這時候,纔再次“知道”開車還是走大路更靠譜,不能眼前誘惑選擇小路。

這似乎證明知道要比行動更重要,否則南轅北轍做無用功。

但是仔細再想,這個知道並不特殊,不過是行動之後的反思,沒有行動就沒有這個所謂知道。換句話說,正是實踐出真知。

從這個角度說,也說明行動的重要意義。

知行合一的含義,更多是指二者密不可分,互爲彼此,不可以割裂開來,好比一張臉,不能把眼睛與鼻子分開。

一般而言,認知是基礎,包括感覺和知覺,這是認識世界的武器,也是保證正常生活所必須。但是人生大道理,別人的指點與忠告,需要自己去實踐和體驗,不是聽到就會的,這也是王陽明所謂“人需要事上磨”的意思。

用行爲主義解釋,就是不斷的去行動,進行試錯,最後發現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當最後發現恰當方式方法這一刻,就是常說的頓悟,這就從行爲主義走向了認知理論。

試錯和頓悟,組成我們認知和體驗這個世界的最佳途徑,類似理論和實踐關係,“實踐——理論——再實踐”。

事實上,我們感受最深刻的道理,莫不是自己實踐得出的體會,那些知識和道理,我們自身經歷後,纔有切切實實感受,由此偉人才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個調查就是行動。

看似每天都在行動,卻有主動和被動區分,只有意識到主動行動,用行動檢驗獲得的知識,這纔是行爲主義精髓,也才能促進認識的深度與高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