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讀邵雍五言絕句《乾坤吟》有感 所謂的養生,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修的就是一個“理”字,亦即一個“中”字、一個“善”字。 古之【得理聖賢可入伍,明理仙佛可並肩】誠不欺人矣!

近日讀北宋易學家邵雍的《乾坤吟》:

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

誰能天地外,別去覔乾坤。

五言絕句頗有感概。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生於范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隨父邵古遷往衡漳(今河南林縣康節村),天聖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於此地。後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並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自號安樂先生。出遊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67歲。

宋哲宗元祐中賜諡號,康節,配享孔廟。乃幾千年來唯一人而已,且以布衣名動朝庭無人能出其右!

邵雍是儒家周易學象數派的二祖(不能跟周文王比),是天下喫《易經》飯,推演八卦的祖師爺級別人物。

作爲“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是“理學詩”的重要倡導者,即在詩作中傳達“理”學觀念。

朱熹曾說:“康節之學,其骨髓在《皇極經世書》,其花草便是詩。”

一個把易經算數化並用來推斷天下的了不起人物,《皇極經世書》的作者,“皇極”,就是指無極或者太極。

那麼邵雍的這首《乾坤吟》,是講了個什麼道理呢?

這首五言絕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平直簡單,既有音節美,表面看起來既通俗又好懂。

類似於佛家參禪悟道偈子,不過不是佛家偈子,而是宋明理學順口溜。

《乾坤吟》: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誰能天地外,別處覓乾坤”。

字句確實很簡單,僅有的一個生僻字就是“覔”,“覔”同“覓”,就是尋找的意思。

“乾坤”是什麼?

“乾坤”這個詞被賦予了太多的含義。

一指《易》的乾卦和坤卦。二指天地。三指日月。四指陰陽,剛柔。五指國家,江山,天下。六指局勢,大局。七指帝、後。八指玄虛,花招。

根據“乾坤只在身”,可以排除掉卦象、天地、日月、陰陽、江山、天下、局勢、帝后,這七種說法,那就只剩下了一個結論,這裏的“乾坤”是指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虛無一炁的“道”。這個“道”就藏在我們身上。

爲什麼會藏在人身上?

作爲一個易學家,理學家,邵雍同周敦頤一樣,也從道家汲取思想材料,採取象數學的手法建立理學世界觀。他認爲宇宙的本元是“太極”,“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太極☯️是絕對的“一”,由一分化、設置出數、象,由象派生出宇宙萬物。


太極不僅是宇宙的本元,還是主體意識的依據——“心爲太極,又曰道爲太極。”

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誰能天地外,別去覔乾坤。

邵雍的這首詩中,第一個字就是“道”,那麼這個“道”按照他的思想就是“太極”,就是“一”,其實也就是老子的“道”,是不可捉摸的“無”——雖然“道可道,非恆道”,但是我們這裏還是隻能稱之爲“道”。

邵雍在這裏的“乾坤”就是指“道”或曰“太極”。人生於乾坤(天地)間,無時無刻不受着“道”的影響和制約。換句話說“人不能獨立於天地,不呼吸流行於天地之間的“氣”而獨活”!

因此,邵雍所言“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

“道不離人、人不離道”,“乾坤(天地)就在我們身上”。

“誰能天地(乾坤)外,別去覔(覓)乾坤(天地)”也就不難理解了。

邵雍這首五言絕句清晰明瞭地告訴世人,沒有一個能夠拋棄身體而去尋覓另外的天地(乾坤),也只有天地乾坤之“道”溶於我身,方是解脫之門。

而這個“道”無非“一”而已。對於“天”而言稱其爲“命”;對人而言稱之爲“性”;對於“物”來講稱作是“理”。

此“理”(事物)流行於天地之間,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世間的事事物物,都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而不依人的意志爲轉移。

既然有這個不依人意志爲轉移的“理”存在。只有循着“理”去體驗修正人生軌跡的人。用站在“理”的立場上觀察世間人事物,則是人世間的非曲直善惡皆不存在差異(一視同仁),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即是達到了“無我”境界。無我便會大公無私。大公無私就就是明白了事物的本質。處理人事物(糾紛)就會恰如其分。如此就達至事物的“本性”(本來面目)了。

如站在“我”的立場或角度來觀察人事物。就會愛恨交織產生。不免任情甚至墮入情網。任情氾濫必然產生私心。私心一生頭腦便昏沉不覺。昏沉不覺就會顛倒錯亂,心裏只知道有我,而不知有一個事物本來面目(道)“理”存在。


大凡世間一切人事物,有“理”纔有氣存。氣一旦受到阻礙,其彰顯事物本來面目的“理”也就隱沒不現。人事物有“氣”纔有其形(象)。形(象)受到影響而氣必然隱沒難現(比如生命受傷或動手術者,動植物等一切生靈形象受損者,其氣勢氣勢必然受損……)。

“理”如果不處於“中”間位置,氣就偏了,形(象)也跟着偏了。大凡處於“中”正無私的狀態下,沒有不合於事物本來面目(本性)的。而一旦失“中”就偏離了事物本來矣。

所謂的養生,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修的就是一個“理”字,亦即一個“中”字、一個“善”字。

古之【得理聖賢可入伍,明理仙佛可並肩】誠不欺人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