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醫生住了一次院,發現了患者更不好當

最近幾年流行“斷舍離”,就是要把身邊和家裏一切沒有太多用處的東西扔掉,這樣清清爽爽,家裏也乾淨了,人也精神了。

但有很多東西,是沒法“斷舍離”的,比如每天必須要進行的喫飯、睡覺,還有最不想去,但有時候又必須要去的醫院。

孫悟空、鋼鐵俠都是想象中的英雄,但一般人都難免會有小毛小病,去醫院就成了一種不得不做的事情;到了醫院就得跟醫生打交道,而這也是讓大多數人頭疼的事情。

筆者有過很多次經歷,無論是自己去,還是陪着家人朋友去,醫生每次都是匆匆幾句話,然後讓交錢去做檢查或直接開藥;病人的擔憂在醫生眼裏基本上不存在,幾句話就打發了。

當然,偶爾也有比較耐心的醫生,會多聽你說幾句話,然後囑咐幾句,但這樣的機會不多。

事後筆者也站在醫生的角度想過,患者太多了,醫生從早到晚都沒得空休息、喫飯,不可能跟每個人都多交流,因爲這樣勢必會擠佔其他患者的時間,從而耽誤治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患者覺得很大的事情,醫生已經見怪不怪,有他的專業判斷。

那麼,筆者的猜測是否準確呢?正好手頭有一本《從白大褂到病號服》,這是美國醫學博士、危重病醫師拉娜·奧迪什所著,她就職於北美最大的綜合性醫療機構之一亨利·福特醫院,是該院肺動脈高壓項目的負責人,還曾擔任醫護體驗總監,負責改善患者體驗。

書名簡單直接,就是醫生變成了患者,這也是比較常見的,因爲醫生並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拉娜·奧迪什就曾因懷孕7個月的時候腹痛難忍,被送進醫院,成爲一名患者。

拉娜·奧迪什跟普通人不一樣,她從醫生的角度出發,一入院就告訴醫生自己的病史,提醒醫生應該如何去治療,但醫生並沒有在意,只是告訴她躺着病牀上,然後按照醫院的規定先去婦產科;但拉娜·奧迪什的情況非常危急,由於內臟出血,胎兒在母體內的情況岌岌可危;拉娜·奧迪什多次表明身份來提醒醫生,但無濟於事,最終在經歷大出血、腫瘤破裂等痛苦後,孩子沒了。

拉娜·奧迪什非常心痛,但她有苦說不出,因爲她的身體還是很虛弱,只能繼續治療,卻又因爲一根留置插管斷裂,導致傷口再次出血。

後來發現的原因也很簡單,醫院爲了節省成本,選擇了價格低質量也差一些的留置插管。

拉娜·奧迪什開始了反思,她發現孩子的死除了醫生和患者溝通不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平時工作太拼了,就算懷着孕也承擔了大量的工作,這實際上對自己的身體和孩子都有影響。

拉娜·奧迪什還發現,雖然自己住院了是患者,但自己的思路還是醫生的角度,她會主動向醫生提出治療建議,並且拒絕把真實的病情告訴家人,而這也正是醫生和患者要保持適度距離的職業訓練;但這樣的後果,就是讓拉娜·奧迪什的身體一樣出問題,而且還經歷了多次延診、誤診,最終經歷了多次手術,在醫院呆了2年纔出院。

在醫院期間,拉娜·奧迪什徹底理解了一個患者在面對醫生時的處境,患者需要關心,需要醫生以同理心來對待,這並不是手術或藥物的治療,但效果或許還要更好。

出院後的拉娜·奧迪什,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經歷和反思寫下來,讓患者和醫生的關係能夠更加融洽,當然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醫院通過低質留置插管事件後,改革了採購制度,這也讓其他的患者受益。

拉娜·奧迪什徹底完成了自己的救贖,而這本《從白大褂到病號服》,也成爲很多美國醫學院的必讀之書,提醒着醫生們除了專業的職業操守,更多的是要和患者共情,而不是用冷冰冰的術語來應對,一不小心就傷人了。

有人會說,拉娜·奧迪什這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她知道中國有多少患者,多少醫生嗎?知道中國的醫患比例有多懸殊嗎?然而,如果把時間都花在尋找問題身上,那麼問題也就無從去解決了。

其實一個最簡單的建議,就是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句貼心的問題,這其實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醫生也是人,而且是比普通人要專業的多的人,無論是受過的教育還是品行操守,我相信這本書,對大家都會有所幫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