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二-傅敏


我開始看《傅雷家書》是因爲姐就讀中學的英語老師是著名翻譯家的二兒子-傅敏。 傅敏的備註是傅雷兒子,傅聰的弟弟。

這些家書開始於五十年代,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那個悲情年代, 傅雷夫婦 離世。通信數百封,貫穿着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長達數千文字的家書中,可以看到一位身帶各種病疼的父親對孤身在外拼搏的兒子無盡的擔憂與諄諄教誨。

正像金庸的評價:“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裏面,有音樂,有文學,更有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做人的情操。

時代,滄桑鉅變,但信中所表達的教育觀念、人生哲理、對學問的態度及藝術見解卻從未過時,仍然在時光的流逝中熠熠生輝,讓我們那一代,讀之受惠無窮。

家書中,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地鼓勵的父愛亦或滿懷歡喜,激情洋溢地勉勵的父愛。絕大部分是寫給遠行的大兒子傅聰的。

《傅雷家書》,是二兒子傅敏冒着巨大風險保留的,並認真整理編輯出版的。

那個年代,我們都讀這樣的經典書籍,包括傅雷翻譯的《約翰 克里斯朵夫》,那部書,據說是描寫貝多芬的。

等到了我孩子在初中的年代,流行的是《哈佛女孩》,流行的是各種解題祕訣。教授孩子如何應對考試,快速進入名校的。

2020年末,悲傷於傅聰在疫情中去世。我還閱讀了一些相關傅氏父子的故事。

人無完人,現實中的傅雷是個嚴父,絕對一言堂。 傅雷卻給了大兒子-傅聰最“富”的教育、最“嚴”的老師。對待二兒子,卻不是一碗水端平。

傅敏初中時代,也想學習音樂。 但父親堅決反對。 傅敏實在想不通,他跟傅聰是親兄弟,父親爲什麼厚此薄彼?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哪!大哭,大吵,無濟於事。傅雷對二兒子說: “第一,家裏只能供一個孩子學音樂,你也要學音樂,我沒有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樂的料子;第三,學音樂,要從小開始,你上初中才學琴,太晚了,學個 ‘半吊子’,何必呢?!!”

關鍵是第一點。第二第三都是因爲第一條原因的果。

從傅聰的角度看童年的苦,有往事不堪回首的痛,直到長大了,理解父親,與父親成爲學問上的朋友。再年長些,作爲父親,才切身感受自己父親的不易。

從傅敏的角度看童年的不公,忍受着悲情年代的牽連,但終身的教師生涯,也使他遠離名利或重壓,相對平靜地生活着。

我也是家中老二,打小敏感,小心眼的我,覺得家裏資源和寵愛都給了姐姐。萬事靠自己。移民幾年後,父母過來探親,他們看似不經意地說,移民決定,沒有與他們商量。

我頓了頓:我以爲你們不在乎呢。

父親去世後,我整理他的遺物。看到他寫給我們幾個孩子的書信:不禁淚流雨下。

不論是名揚海外的父子(父女),還是普通的家庭或者普通的家中老二,命運多舛,愛意濃濃,家庭就是一棵大樹,堅強,懷有赤子之心的人們,延續着愛的旋律。

插圖採自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