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子美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寫出了多少有志青年的心聲,也寫出了多少莘莘學子努力的方向,可理想中的世界畢竟是虛無的,正如杜甫在做《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之時,沒有千萬間的亭臺樓閣,僅有茅屋一兩間,這種強烈的現實衝擊令杜甫從一位瀟灑自信的遊客變爲了以爲沉鬱落魄的管田翁,也正是這種令人極度不適的矛盾才能夠突出這位佔據唐朝詩歌半壁江山的詩聖所擁有的博大胸懷。

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感悟往往來自充滿困頓艱難的地方,少年時期的杜甫是張揚的,是美好的,鮮衣怒馬,暢遊天下,良好的家世背景爲他提供了肆意的資本,也呵護了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赤子之心,“奉儒守官”的家學淵源讓杜甫渴望進入朝堂,實現自己“關心百姓,國家安寧”的政治抱負,對於七歲便能夠誦鳳凰的杜甫來說,傲人的才華和強烈的自信是基本的,同時明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來說,持續不斷的付出學習亦是自己所必須的。不缺天賦和努力的杜甫自然在十四五歲便因爲自己的作品而得到了當朝權貴的追捧,“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這句在國破山河之時寫下的詩句也成爲了了杜甫“出遊翰墨場”的佐證,相信那個時候的杜甫是鮮亮的,他的人生亦是彩色的,也是幸福的。

然而遺憾的是幸福不常在,對於弱冠之齡的杜甫來說,迫切的希望探索這個未知而新奇的世界,渴望用自己的雙腳丈量自己深深熱愛的祖國,用自己的雙眼觀察自己希望爲之付出的百姓,他離開了繁華的長安城,暢遊齊趙,整整十年的時間,杜甫做了一件衆多年輕人羨慕和嚮往的事,“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偶遇詩仙李,共將仙道訪。這段時間是輕鬆的,是愉悅的,但也是悲劇的開始。

暢遊在齊趙間的杜甫不知道,在他體會民間疾苦,揭露政治動亂的時候,他爲之自豪的大唐帝國正在走向沒落,開元二十四年進士及第是一個徵兆,也是一個預示,被李林甫控制的大唐朝政逐漸的荒蕪,“野無遺賢”的鬧劇像是訴說着唐王朝正在做一個遊戲,這個遊戲將所有大唐子民捲入其中,包括立志報國的詩聖子美。

如果說沒有經歷過的美好的青春,杜甫也許會很快的因爲仕途而低下他高貴的頭顱,如果沒有親歷過民間的疾苦,杜甫也許會很坦然的因爲生活而屈服於權貴的淫威,如果沒有立下“致君堯舜上”的志向,杜甫也許會很輕鬆的因爲職位的低下而放棄“再使風俗淳”的野望。可現實又是相反的,我們也許要感激與此,感激於杜甫那可貴的“赤子之心”,感激於杜甫那面對“茅屋”時候的胸懷,也感激於杜甫“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愛國心,正是因爲這些可貴,纔有了我們瞭解到的詩聖子美。

在深入瞭解杜甫之前,只是覺得杜甫是一位仕途不順的愛國詩人,可深入瞭解之後才感到,其實杜甫是一位不與亂世妥協的俠客,因爲只有俠客纔會在享受富貴之後,面對殘破的生活依舊懷有赤子之心,只有俠客纔會在對待自己的理想方面擁有無與倫比的執拗,也只有俠客纔會在鮮衣怒馬之後甘願“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閱讀杜甫作品,不覺反問自己,若即到此地步,餘又當何如?寄人籬下,茅屋爲風所迫,霜重孤寒,身爲雨打寒所侵,小兒餓死,老妻臥榻,或有權貴可依,唯失赤膽忠心。

想到這裏,便不能自已,回想這幾天所讀文章,所瞭解到的詩人,最大的感觸是他們在歷史的洪流中守住了自己,也放逐了自己,與之對比,陡然間感悟自己之幸福,在當下的時代,無論自己面對着什麼樣的事情,最終所享受的卻是無比的豐富,也許這邊是閱讀的妙用,透過書中的世界,透過歷史人物的平生,反思自己,熱愛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