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是優雅的放手

2011年的時候,姥姥在陽臺上曬着太陽,忽然就從椅子上跌落了下去。家人在緊急送去醫院後,醫生的給出的答案是:腦梗。而且是很嚴重的那種,失去語言能力,半身不遂。面對每天五千元的高額搶救費用,家裏所有人沒有含糊的選擇了:救!舅舅本身就是著名中醫,在醫院給出的各種藥劑裏,又加入了各種中藥的成分。在各種藥劑的配合下,姥姥用頑強的渴望活着的意志力抗過了那些難關。十天以後,姥姥出院回家了。但是,半身不遂,不能言語。沒有辦法再喫任何固體食物。大小便失禁。

老姨辭了工作,不分晝夜的照顧着姥姥。每次去看望姥姥,總是被拉着手不放。卻再也聽不到姥姥的聲音。整整一年後,姥姥去世了。沒有留下半句言語。我唯一能記得的就是姥姥拉着我的手用力的樣子。我知道她是想和我說說話,和她最愛的外孫女聊聊天。姥姥離開的時候,很瘦小。受盡了病痛的折磨。哪怕老姨不分白天黑夜的照顧,但是,真正難受的人只有姥姥自己。家裏人的哭聲是撕心裂肺的。身後事辦的也是風風光光的。我堅信所有人都是愛着,且深愛着姥姥的,所以纔會拼命的想挽救姥姥是生命。哪怕是半身不遂,不能言語,大小便失禁。也希望老人家能躺在那裏。只是,我不知道姥姥這一年裏最真實的想法是什麼。她到底是不是渴望這樣的痛苦的生活着。




在亞洲,尤其在國內,對老人的陪伴,生病老人的全力救治,是一種應當的事情。不做,不救,不陪伴一定是兒女的大逆不道。老人也一定會被認爲是可憐的,甚至是被人嘲笑的。所以養兒防老是如此的流行。哪怕老人在晚年時依然孤獨一身。至少在生病的時候可以被送進醫院,全身插滿了管子,不過那是孩子的一種孝順。老人也是幸福的。

說到這,我很想問個問題:當你的手指伸進滾燙的沸水中的時候,你希望什麼時候可以把手拿出來?我想,答案一定是立刻,馬上!

那,當我們看到病牀上的老人受盡痛苦,被病毒折磨,被全身纏滿膠管的時候,你是否有想過老人們的真的想法到底是什麼呢?他們願意被這樣“孝順”着嗎?或者說這樣的生,有什麼意義嗎?

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句特別有力量的話:老子來到這個世上,就沒打算活着離開。豁達又幽默。生老病死,這是永恆的話題。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麼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

圖片

我們很忌諱的話題,有人卻用流暢的文筆講述了出來。變老意味着什麼?而生命最後的歲月是每一個人必須要獨自經歷的事情。人們可以歡欣鼓舞地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卻沒有足夠的耐心勇氣和理性看待死亡。隨着老去,我們一點點地喪失照顧好自己的能力,年邁並不能得到應有的呵護和愛惜,臨終的人也需要得到溫暖地關懷。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影響世界的醫生阿圖·葛文德結合其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在這本《最好的告別》中系統的告訴了我們。

死亡,是每一個人都將面臨的問題,無論是帝王還是平民,任誰也逃脫不掉。既然躲不開,那就該坦然面對。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

究竟是生機無限?還是危機重重?應該永不言棄,還是適時放棄?什麼時候應該努力救治,什麼時候不選擇積極救助?都是橫亙在醫生心頭的人文難題。阿圖·葛文德將這個誰也不願提起的話題擺在了桌面上。

圖片

關於選擇“好死”還是“賴活”,本書已經給出了答案和理由。我們把老、弱、死都醫學化了,認爲它們只是又一個需要克服的臨牀問題。然而,在人近黃昏之時,所需的不僅僅是醫藥,還有生活——有意義的生活,在當時情形下儘可能豐富和充分地生活。《最好的告別》不僅充滿智慧、感人至深,而且,對我們的時代而言,這是一本重要的、富有洞見的著作。

讓大家讀葛文德得給個理由。他是何方神聖?又怎麼就成了影響世界的醫生?首先,他服務的機構在國人眼裏頗爲榮耀——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醫學院,職位是外科教授。大夥印象中的外科大夫大多比較明快、瀟灑,他也不例外。

更厲害的是,這位老兄還是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克林頓、奧巴馬兩屆民主黨政府的醫改顧問。這說明什麼呢?能耐與境界,夠水準。不過,讀書不是讀身份,要讀文章氣象,還要讀文字品位,是否優美、雅緻?這一點也不含糊,這位外科醫生不僅手術做得漂亮,文字也夠典雅,他是一位暢銷書作家、風韻雜誌《紐約客》上有他的專欄。

圖片在《最好的告別》中,葛文德深知,醫學再怎麼發憤圖強,依然無法擺脫一個很確定的結局,那就是永遠也無法戰勝死神,生命的最後一課必定是衰老與死亡。

於是,剛剛滿50歲的葛文德把目光聚焦於人類的衰老和死亡的逼近與應對。他依然是給大家講故事,講他妻子的姥姥高齡獨居的故事(從自信走向自欺,再到可悲的歷程);講一對醫學專家夫婦一步一步邁入衰老棧道,親歷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質逐漸下滑,最後滑向深淵的故事;講一個有創意的社區醫生突發奇想,改造傳統養老機構的故事(一個允許餵養寵物的決定令養老院頓時生機盎然)。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無比摯誠的書籍。作者指出當高技術,高代價在最生命的最後階段往往是無效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去面對,瞭解,衰老終站的風景,去思考在那裏怎樣面對自己,去嘗試平靜優雅有尊嚴的告別離去。而對於醫生,作者認爲保證健康和生存並不是頭等大事,但是我們的醫生卻把此當成了唯一的任務。而讓人幸福,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幸福的告別這個最偉大的目標,被我們的醫生下意識的忽略了。

圖片

無疑,現世的花紅柳綠、死亡過程的掙扎抗拒和對於來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臨時不可避免的糾結。但是無論怎樣糾結,我們還是需要邁過那一道門檻。莊子曰:惜生安死,這何嘗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生死態度?如何安頓這顆不安的靈魂,既是醫生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個凡人都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或許,我們還真的是欠修煉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