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是优雅的放手

2011年的时候,姥姥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忽然就从椅子上跌落了下去。家人在紧急送去医院后,医生的给出的答案是:脑梗。而且是很严重的那种,失去语言能力,半身不遂。面对每天五千元的高额抢救费用,家里所有人没有含糊的选择了:救!舅舅本身就是著名中医,在医院给出的各种药剂里,又加入了各种中药的成分。在各种药剂的配合下,姥姥用顽强的渴望活着的意志力抗过了那些难关。十天以后,姥姥出院回家了。但是,半身不遂,不能言语。没有办法再吃任何固体食物。大小便失禁。

老姨辞了工作,不分昼夜的照顾着姥姥。每次去看望姥姥,总是被拉着手不放。却再也听不到姥姥的声音。整整一年后,姥姥去世了。没有留下半句言语。我唯一能记得的就是姥姥拉着我的手用力的样子。我知道她是想和我说说话,和她最爱的外孙女聊聊天。姥姥离开的时候,很瘦小。受尽了病痛的折磨。哪怕老姨不分白天黑夜的照顾,但是,真正难受的人只有姥姥自己。家里人的哭声是撕心裂肺的。身后事办的也是风风光光的。我坚信所有人都是爱着,且深爱着姥姥的,所以才会拼命的想挽救姥姥是生命。哪怕是半身不遂,不能言语,大小便失禁。也希望老人家能躺在那里。只是,我不知道姥姥这一年里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她到底是不是渴望这样的痛苦的生活着。




在亚洲,尤其在国内,对老人的陪伴,生病老人的全力救治,是一种应当的事情。不做,不救,不陪伴一定是儿女的大逆不道。老人也一定会被认为是可怜的,甚至是被人嘲笑的。所以养儿防老是如此的流行。哪怕老人在晚年时依然孤独一身。至少在生病的时候可以被送进医院,全身插满了管子,不过那是孩子的一种孝顺。老人也是幸福的。

说到这,我很想问个问题:当你的手指伸进滚烫的沸水中的时候,你希望什么时候可以把手拿出来?我想,答案一定是立刻,马上!

那,当我们看到病床上的老人受尽痛苦,被病毒折磨,被全身缠满胶管的时候,你是否有想过老人们的真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呢?他们愿意被这样“孝顺”着吗?或者说这样的生,有什么意义吗?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句特别有力量的话:老子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打算活着离开。豁达又幽默。生老病死,这是永恒的话题。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图片

我们很忌讳的话题,有人却用流畅的文笔讲述了出来。变老意味着什么?而生命最后的岁月是每一个人必须要独自经历的事情。人们可以欢欣鼓舞地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勇气和理性看待死亡。随着老去,我们一点点地丧失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年迈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呵护和爱惜,临终的人也需要得到温暖地关怀。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在这本《最好的告别》中系统的告诉了我们。

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任谁也逃脱不掉。既然躲不开,那就该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

究竟是生机无限?还是危机重重?应该永不言弃,还是适时放弃?什么时候应该努力救治,什么时候不选择积极救助?都是横亘在医生心头的人文难题。阿图·葛文德将这个谁也不愿提起的话题摆在了桌面上。

图片

关于选择“好死”还是“赖活”,本书已经给出了答案和理由。我们把老、弱、死都医学化了,认为它们只是又一个需要克服的临床问题。然而,在人近黄昏之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地生活。《最好的告别》不仅充满智慧、感人至深,而且,对我们的时代而言,这是一本重要的、富有洞见的著作。

让大家读葛文德得给个理由。他是何方神圣?又怎么就成了影响世界的医生?首先,他服务的机构在国人眼里颇为荣耀——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职位是外科教授。大伙印象中的外科大夫大多比较明快、潇洒,他也不例外。

更厉害的是,这位老兄还是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克林顿、奥巴马两届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这说明什么呢?能耐与境界,够水准。不过,读书不是读身份,要读文章气象,还要读文字品位,是否优美、雅致?这一点也不含糊,这位外科医生不仅手术做得漂亮,文字也够典雅,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风韵杂志《纽约客》上有他的专栏。

图片在《最好的告别》中,葛文德深知,医学再怎么发愤图强,依然无法摆脱一个很确定的结局,那就是永远也无法战胜死神,生命的最后一课必定是衰老与死亡。

于是,刚刚满50岁的葛文德把目光聚焦于人类的衰老和死亡的逼近与应对。他依然是给大家讲故事,讲他妻子的姥姥高龄独居的故事(从自信走向自欺,再到可悲的历程);讲一对医学专家夫妇一步一步迈入衰老栈道,亲历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质逐渐下滑,最后滑向深渊的故事;讲一个有创意的社区医生突发奇想,改造传统养老机构的故事(一个允许喂养宠物的决定令养老院顿时生机盎然)。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无比挚诚的书籍。作者指出当高技术,高代价在最生命的最后阶段往往是无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面对,了解,衰老终站的风景,去思考在那里怎样面对自己,去尝试平静优雅有尊严的告别离去。而对于医生,作者认为保证健康和生存并不是头等大事,但是我们的医生却把此当成了唯一的任务。而让人幸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幸福的告别这个最伟大的目标,被我们的医生下意识的忽略了。

图片

无疑,现世的花红柳绿、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临时不可避免的纠结。但是无论怎样纠结,我们还是需要迈过那一道门槛。庄子曰:惜生安死,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死态度?如何安顿这颗不安的灵魂,既是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凡人都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还真的是欠修炼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