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焦慮——《壓力與情緒》課堂筆記3

負面情緒是否真的有那麼可怕,它們身上所蘊含的積極作用有哪些呢?

常見的負面情緒是焦慮,一聽到焦慮,很多人可能會立刻聯想到焦慮症。這種現代人,特別是高壓人羣常患的心理精神障礙。

強調一下,本文中的焦慮和臨牀心理精神疾病中談到的焦慮症有很大區別。

負面情緒是我們每天和這個世界相處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們在經歷積極情緒的同時,也會伴隨負面情緒的感知,這是人的特質。

如果用彈簧來形容不同的情緒,我們身體和大腦自帶的調節模式會在我們經歷各種情緒的時候拉開彈簧。

但同時還會調動不同的行爲和認知模式去調整我們的情緒狀態,確保我們不會一直持續在同一種情緒模式中過長的時間,彈簧便會隨着這種調節收縮回正常的水平。

而焦慮症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反應,它猶如彈簧拉開時間太長以後,失去了彈性,功能受到損傷,無法靠身體自帶的機制去調節,需要依靠外力的幫助修復彈簧原本的彈性。

因此,我們不要妄自根據一些網絡信息,對自己進行不符合實際的判斷和負面的心理暗示,認爲我就是焦慮症,心理精神疾病有着更復雜的生物學機制。

焦慮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呢?

簡單來說,就是你對駕馭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恐懼。

舉個例子,你可能會爲期末考試而焦慮,爲畢業是否可以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而焦慮,又或許你剛和女朋友吵架,你可能會因爲和女朋友的分歧而焦慮你們未來是否可以繼續在一起。

焦慮的特點有哪些?

首先,焦慮的事不存在於當下,而是在未來。

是否能夠順利通過期末考試,能否找到滿意工作,都是未來才能決定的事。

你當下能做的是,爲未來會發生的事做一些準備。

但是,當你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質疑的時候,你更多的專注力就會轉向未來的結果,因而引發焦慮。

這也是成年人和小孩子最大的區別。

孩子大部分時候可以真實地活在當下,而非未來,他們不在乎當下的行爲會爲未來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舉個例子,低齡的孩子可能會開心地一直玩兒,不願意寫作業,但是父母往往會替孩子明天是否可以提交作業而擔憂,這就是差異。

你在擔憂未來,他在享受當下。

其次,我們所焦慮的事情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它可能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恐懼。

舉個例子,你正在一段親密關係熱戀中,但你始終擔心伴侶遲早有一天會移情別戀,你擔心伴侶更深入地瞭解你以後,不會再愛你。

客觀來講,你所有焦慮的事件的確有發生的可能性,是合理的推斷,但是它也有合理的理由不會發生。

簡單來說,焦慮是找不到原因的恐懼,那些原因或許從來沒有存在過。

最後,焦慮是因爲你無法接受不確定性帶給你的恐懼。

一個長期焦慮的人,往往缺乏隨遇而安的心境,過度渴望將一切事物都掌握在自己手裏。

可惜這個世界就是無常的,沒有什麼是你可以真正掌握的。

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因素或許就會引發事物趨勢的驟然改變。就像《死神來了》那部電影裏描述的災難情景一樣,作爲渺小的人類,我們甚至對於自己的健康和安全都無法控制。

矛盾的是,人類的大腦機制決定了我們有強烈的慾望去掌控和佔有儘可能多的事物和人,我們無法放下這樣的執念。

焦慮有一些什麼樣的具體症狀呢?

根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所記錄的廣泛性焦慮障礙(GAD)的典型症狀包括:在至少6個月裏,對一些事件或活動,感到極度的、難以控制的焦慮和擔憂。

同時,表現出下述症狀的3種以上:焦慮不安或緊張興奮,容易疲勞,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腦中一片空白。

急躁易怒,肌肉緊張,睡眠障礙(很難入睡,很難保持睡眠狀態,或者睡眠質量不令人滿意)。

擔憂的通常不是某個具體事物的,但會導致嚴重的痛苦,損害社交、職業或生活中其他的重要方面。

注意,這個診斷標準強調的是持續6個月,哪怕你已經對號入座了,但如果你只是間歇性的有焦慮的情緒,不等於你患上了一種心理精神障礙。

焦慮的生物學機制是什麼呢?

現有研究普遍具有共識的是焦慮主要發生在大腦中一個位於杏仁核的區域。

杏仁核所處的位置就好像一支箭穿過你的眼睛,另外一支箭穿過你的耳朵,兩隻箭的交匯點就是杏仁核的位置。

如果一個人的杏仁核功能受到損傷,就無法感知到情緒。

當我們受到外部條件的刺激時,比如開始關注期末考試這件事情,這個刺激會將信號發送到我們的丘腦,它是外部世界與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之間的整合中心。

然後,這種刺激可能會進入我們的聽覺和視覺皮層,也可能直接到達杏仁核,杏仁核會傳遞信號到腦幹,腦幹激活了我們的焦慮反應。

介紹這一科學機制的原因,是想告訴大家,儘管科學可以對情緒的生物學機制進行探索,甚至進行醫學干預,但是情緒是大腦複雜的產物,它是我們意識的成果。

從認知層面,我們該如何應對焦慮帶給我們的情緒體驗呢?

理性地去評估自己的能力,焦慮是因爲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強烈掌控性。

舉個例子,你總是擔心你的伴侶是否會移情別戀。

一個人的情感是特別複雜的,你甚至都很難掌控自己的情感意志,又何談他人的意志呢?

這是對自己行爲能力邊界感的認知偏差。

你應該做的是你的能力範圍內的事情,瞭解彼此的差異性,用心經營一段感情,而非任性地去揮霍對方對你的寵愛,更非以愛之名去隱形綁架對方的意志。

對於自己行爲能力的邊界意識會幫助你放下對未來的執着,將注意力放回到當下你應該專注的任務,將控制客觀事物和人的慾望,轉回到控制眼前所應該做的事。

也就是活在當下,珍惜當下。

另外,我們要嘗試去改變對於結果、目標的信念。

我們對於結果在未來價值的評估僅僅是基於你當下的經驗判斷。

生命的魅力在於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你的劇本只是一個提綱而已。

你想得到的並非是最合適的。

如果我們把一個事件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隧道中回看,你或許會發現,其實當初你如此執着的目標,或許並不是那麼重要。

那次失戀,那次考研失敗,那次項目失敗,並沒有讓你的生命結束,你的旅程還在繼續,你的閱歷還在拓展。

當下,你有了新的感悟,而新的信念可以幫助你更好的體驗生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