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書一課:生活減法爲什麼比高數還難?(1)

大概從十年前開始,有一個詞突然的開始流行起來,叫做“斷舍離”,相信大家一定在很多場合聽人提起過這個概念。但是要是仔細推敲下,這三個字究竟意味着什麼,估計很多人一時很難講清楚。

斷舍離是日本生活哲學作家山下英子女士創造的一個概念,從起初的思想層面的觀念,到後來成了風靡全球的一種生活美學。

幾年前山下英子女士來中國講學,我有幸參與接待過她,也在書店裏和她現場聊過斷舍離。但老實說,那時候自己畢竟還太年輕,並沒有深刻地領會斷舍離的奧義,覺得斷舍離最核心的不就是要我們學會放棄學會扔東西嘛。

但是隨着自己的成長,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矛盾的時候,就會突然想起這個詞,斷舍離,當這個概念和自己的生活現實結合起來,會發現有不一樣的全新的思考。比如我最近在忙着搬家,說想要一箇中型麪包車,但是當我把所有要搬走的東西都打包好才發現,一輛中型麪包車根本不夠,甚至兩輛大型麪包車都搬不完。我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新的家那麼小,哪能放這麼多東西呢。

這時候我又想起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它總是經常出現在我的生活裏,給予我最及時的提醒。所以今天開始我們花三期節目的時間和大家專門好好聊聊斷舍離。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是十年前的暢銷書,估計很多人都是被這個名字所吸引的,斷舍離,這三個字究竟意味着什麼呢?在書裏,山下英子老師給出了簡短的解釋: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

這三個概念看起來其實都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爲什麼能戳中那麼多讀者的內心呢?那就是因爲一個詞,叫做知易行難,很多我們看起來似乎都懂的道理,但自己就是做不到。而山下英子老師的書我覺得很大的亮點就在於,她讓我們從知道到做到給出了系統的答案。

我們今天首先要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爲什麼斷舍離對於我們爲什麼那麼困難?我們之所以無法放手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爲我們大部分的生活,每天都在做加法,買東西,喫食物,交朋友,我們的生活添加的元素越來越多,這些冗長繁瑣的生活會給自己帶來負擔,這時候會有很多書教我們一些收納術或者整理術。但是我們在忙着收納的時候能不能換個思路,那就是可不可以不用收納呢,能不能給生活做點減法呢?

但要給生活做減法是相當困難的,因爲人天生對美好的事物有着佔有慾,這種天性是很難克服的,而現在的商業社會又在助長人的這種佔有慾。

這個也可以引申到營養過剩,比如很多我們入口的東西並不是我們身體需要的東西,久而久之身體開始消耗不了/也承擔不起這些過剩的營養而出現很多問題。這些歸根結底,就是人沒有學會給自己做減法。

怎麼解決人生這種加減法的問題呢?斷舍離給出的一個核心字眼叫做出,出,則進,進,則出,我們的生活和身體都是這樣循環反覆的,進與出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斷舍離就是教會我們學會讓自己的生活像身體一樣,能夠新陳代謝,從而迎來煥然一新的人生。

但是就像我剛纔所說的,知道和做到差別很大的,人們都想把家裏打理得清清爽爽,但爲什麼總是做不到呢?

我覺得大家可以對照自身思考一下,自己是因爲什麼原因而無法做到斷舍離呢?在思考的時候啊,書裏提到了一個概念,我覺得會對我們很有啓發,那就是人們總是習慣思考有效性,卻往往忽略了作爲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們對物品也會有同樣的定式思維,我們常常會想,可能以後也沒有使用的必要,不過還能用,姑且留下來。就這樣家裏的東西越來越多,其實很多根本沒有用。

比如我以前有個習慣,那就是每住一個酒店就會拿一雙一次性拖鞋帶回家,想着家裏總能用上,前幾天我打開鞋櫃的時候,驚訝的發現裏面擺滿了五十多雙一次性拖鞋。拿的時候很勤奮,但是一次都沒穿過。

比如去年聖誕節逛商場,看到了一個特別漂亮的烤箱,一下子就買下了,但其實我自己連做早飯都很難實現,所以這烤箱就這樣躺在家裏一年多,佔地方,扔了又覺得可惜。想想就是因爲我在做決定的時候,只想到了有效性,而沒考慮到必要性。

所以我最近重新閱讀斷舍離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大家可以對照着書本反思自己的生活,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能夠促進我們的自覺和自省,我們要警惕自己的很多潛意識。

我仔細數了下自己的衣服的數量,着實嚇了我一跳,我真是體會到了,有些衣服,現在不穿,就別指望以後常穿,所以還是要狠下心衣櫥裏只放自己最喜歡的衣服,買也只買超級超級喜歡的衣服,不然的話,衣服塞得滿滿當當,衣櫃門都要關不上了,這樣的居家環境,會讓人的內心變得懶惰起來,人一懶就不想打理了,不打理就會更懶,唉,真是惡性循環。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這樣,在要扔一個東西的時候,總是會有個口頭禪,太可惜了。這句話是表現人們珍惜事物的意思,不過很多時候卻被當作免罪牌,用於迴避處理雜物。我們口頭上常常把“捨棄”作爲一個詞來講,其實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舍和棄是兩種狀態。

我們有時會聽到一個詞叫佈施,其中的“施”就是“施捨”之意。也就是說,因爲這些東西在我這裏不再起作用,而讓它們在別處起作用。所以舍帶有“二次循環”“再利用”的意思。

而再來看“棄”,即“廢棄”的“棄”。從意思上看,物品被不管不顧、置之不理的狀態就叫做棄,你家裏有這種被棄之不顧、置之不理的物件嗎?這種毫無用處的廢品一樣的東西被隨意地扔在角落,或是保留在箱子裏,本質上就像被人拋棄一樣。

斷舍離,不是要求人們隨意地“棄”,而是把“舍”作爲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只有我們真正嘗試了舍,才能從最本真的意義上珍惜事物、熱愛生活,並不是隨意地、不走心地囤東西、扔東西。

但說實話,要做到所謂捨棄,並不好受。比如我最近收拾東西時,有時內心會翻湧着怒氣,我居然買過這種東西!有時會後悔地掉着眼淚,決心絕不會再買第二次。但是,生氣歸生氣,生氣之後要記得不能“棄”。爲了重新找到自己和物品之間真正的聯繫,就必須一個一個地重新審視每個東西,在自省自審的基礎上,進行物品的取捨。所謂的“舍”,其實就是直面內心。

而且有時候我們要換個思路,不要覺得東西就該永遠屬於自己,因爲在本質上,任何人與人的相遇,人與物的相遇,都是在某一個時點出現,又在某一個時點消失,區別不過時間的長短之分罷了。一個人與一件物品相遇是極爲短暫的、微弱的緣分。只有盡力去珍惜愛護這種緣分,而不是買來又不用,最後把它扔了感嘆一句“太可惜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