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成蝶的關鍵,在於行爲是有效的,有效行爲纔是行爲主義的本質

認知與行動,這是心理活動的一體兩面,如何進一步思考二者關係,以便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呢?

我們知道有句這樣調侃的話,“知道這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非常鮮明說出了認知與行爲的辯證關係,生活僅僅止步於知道是不行的。

同時,這句話也說明知道道理不難,因爲來自“社會學習”太容易了,自從出生就開始社會化,父母、親人、學校、朋友還有書籍、影視等等,以及自己經歷體驗,都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纔是合乎規則要求的。

也就是說,道理不難明白,來源比比皆是,反而是用自己行動與實踐印證別人告知道理難,這就涉及認識行爲主義本質。

如何用行動檢驗道理,把大道理變成自己小體會,是破繭成蝶實現蛻變的關鍵一步。

可見,行爲主義的精髓就是驗證大道理,完善並修改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系。


必須強調的是,上面用“行爲”這個詞語是簡化的說法,實際上行爲不同於行爲主義,我這裏以及今後文字所說的行爲都是行爲主義的簡化稱呼。

之所以這樣強調區別,在於二者本質不同,如同學習和自律學習是完全不同概念。

行爲主義的主要形式是操作性條件作用,是指獎懲後果反過來影響行爲本身,導致該行爲的重複與減少。

這裏涉及對別人的行爲和自我行爲兩個方面。

對別人的行爲方面,比如家長批評孩子寫作業拖拉。這個批評,對我們家長而言,是針對孩子寫作業拖拉行爲給予的行爲;對於孩子而言,是作業拖拉行爲給予的刺激,是批評,是正懲罰。

如果孩子因爲我們批評真的改好了,那麼說明批評是有效的,對孩子是有效懲罰,對我們則是有效行爲。否則我們的批評是無效行爲,因爲沒有實現目的,也可以說試圖改變孩子受挫會導致批評行爲減少(當然,多少家長毫不理會這個操作性條件作用啊!);對孩子而言是無效懲罰,因爲沒有減少作業拖拉。

對自己行爲而言,比如小事情發脾氣,表達簡潔性困惑,悶悶不樂的感受等,這些是對外在事情的行爲反應。如果行爲有益於事情解決,促進自我心理成長,提高人際關係和諧,就是有效行爲,否則就是無效行爲。

縱觀上述兩種行爲,無論針對自己還是針對別人,都要看行爲結果是否有效,就如同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刺激是否改變了原有行爲,只有有效改變原行爲的獎懲纔是有效獎懲。

對於行爲主義操作性條件作用而言,對於別人言行的刺激就是我們的行爲,我們要關注行爲有效與否,而不是僅僅實施的行爲本身。

舉例。

昨天說的沒走主路走小路堵車更嚴重,這種懲罰後果使得我會改變原有行爲,不會再走小路走近路。但是,記住只有我意識到這一點,且在下一次真的做到了,才能稱得上是行爲主義的有效行爲。

再比如,因爲工作埋怨指責別人,不滿工作成果,這種言行無助於改變別人,最後還得心平氣和告訴如何做,再就是帶有情緒處理事情反映出自我心理狀態的不健康,因此也是無效行爲。認識到這一點僅僅開始,要在以後改變纔是有效行爲。

再比如,使用“三句話不離本行”的腹稿概括法,彙報問題,溝通事情,表達自己,進行有效行爲嘗試。某一次,把複雜問題提前概括爲四個詞語:方案、門檻、程序、資金,而且拿出三個方案讓上級做選擇題,效果自然很好。這個行爲被良好效果所強化,但是記住,只有再次重複做到這樣行爲了,纔是有效行爲。

問題在於,行爲被獎懲後果強化或者減少纔是行爲主義的本質,但這是容易、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嗎?!

明天繼續討論有效行爲的可持續性問題,繼續揭示行爲主義的本質,歡迎大家分享高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