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要過年啦!

今天是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源於臘日節。我國從先秦時期就有臘月祭祖的習慣,夏代稱臘祭爲“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 漢代改爲“臘”。 《 禮記·郊特牲》記載:“ 伊耆氏始爲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爲田事,故爲蜡祭,以報天地”。

漢代以前臘日並不固定,漢代確定爲冬至以後的第三個戌日。從五行的角度講,秦朝屬金,西漢滅秦,故漢朝屬火,火衰於戌土,臘祭便選在戌日了。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到南北朝時期開始形成氣候。有種說法臘八節是佛教節日,又稱“法寶節”。故事是這樣說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在雪山苦行修道六年而不能悟,身體卻日漸虛弱,馬上就要堅持不下去了。這時一位牧女見了,便將牛奶與穀物熬成粥給他調養了一段時間,相當於掛了一段時間的葡萄糖,釋迦牟尼的精神體力得到了恢復。於是在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這天,夜睹星空而悟道成佛。就是說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得道成佛的日子。

我的理解,要擴大某一事物的影響力,設置節日是最好的推廣手段。北方的冬天千里冰封,老百姓最易缺少食物,寺院將平時收到的各種食物貢品雜和在一起熬成粥賑濟窮人是一項善舉。臘八這一天當然也不例外,有聰明的僧人便把臘八佛祖得道和賑粥這件事聯繫在了一起,賑濟活動的意義得到昇華,臘八日寺院大規模供應臘八粥的做法於是流行開來,這樣臘八粥便成了“佛粥”,具有了象徵意義,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競相奔赴寺院品嚐佛粥。因此臘八施粥應該是一個佛教本地化的產物。

然後,由於美食的特殊作用,中國的傳統臘日節再與佛教臘八施粥的做法相融合,成爲一個統一的節日,即臘八節,而臘日節反而不爲人所知了。

民間還有把臘八粥與秦始皇修築長城連在一起的,故事的思路和鍋盔如出一轍。還有把臘八粥與朱元璋聯繫在一起的,故事情節與佛祖的故事大同小異。這些多半都是附會。

臘八節是什麼時候正式確立的呢?“臘八”一詞在清朝詩人的作品中較爲常見,從南北朝一直到唐朝,詩詞當中出現的都是“臘日”一詞,如杜甫《臘日》。南宋陸游有一首《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提到了“佛粥”。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今年的臘八節和大寒節氣正好是同一天。無論是臘八節還是大寒節氣,在我國民間都意味着要過年了。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迎年”在民間有很多習俗。諺語云:“小寒大寒,殺豬過年。”“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還是說臘八節吧,民謠是這樣唱的:“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是啊,過了臘八節,離過年就剩下20多天。不像現在只要鍵盤一點,所有的年貨都有快遞小哥送上門來,年夜飯也可以在飯店舉行。在古代,採辦年貨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少東西都需要在家裏製作,而且還有金錢上的壓力,自然需要及早準備,但也唯其如此,臘八以後過年的氣氛是一天比一天濃厚,不像現在這樣無感。當然那些在外地遊子除外,臘八了,思鄉的念頭油然從胸中升起,終於可以準備回家和親人團聚了。這不,火車的春運時刻表明天就開始運行了。

要準備過年了,一年的賬就要理一理,算一算。有些地方臘八節還有製作“臘八蒜”的習俗,“蒜“和“算”同音,古代的商號要在這天盤賬,計算盈虧,欠人的和人欠的都要在這天算清楚,然後給欠賬的人家送信:過年了,該準備還錢了。

有句民諺說:“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無論是收錢的,還是欠錢的,看來都不輕鬆。現如今,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小康,等錢過年或者過年爲還錢發愁的事應該不多見了,但是臘八節的節日意義是不是也越來越淡了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