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改一篇文章兼答朋友寫文疑惑

朋友給我微信留言,有幾條,重點的在首條,意思是沒靈感。朋友的文寫的不錯,順暢自然,沒有一點嬌柔做作的成份,我一直很欣賞她的文采,並且讓她成爲我的個人專題編輯。我的答覆在下面,這也是關於寫作的討論,現在截圖發出來,沒涉及到個人隱私,朋友應該不會責怪我吧。同樣不要責怪我的還有一個朋友,就是下面原文的作者,我也給她同樣意思的建議,並試着改動一下。大家看看這樣的建議妥否?不是故弄玄虛,也不是自我炫耀,只想示範一下。

有時候爲了日更我也只發兩三百字,或一段話。它們便成爲一個零件,或者一個半成品一直襬放在那裏。不過,不管日子過去多久我也沒將它們遺忘。閒時會翻出來,再加工一下,也許就是篇好文章。《甜甜的湯圓》是,連載的中篇《荒地》也是,還有許多標上(修改)的都是。

在簡書裏,我給許多有寫作潛力的人留過言,希望他們將三五百字的文延伸,多寫千字文,寫報紙適用的,這也許是文學愛好者的目標,或者說是終極目的也不爲過。


做豆腐》(400字

年關將近,都在爲年準備,做豆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今天等到忙完,真的感覺有點累。

確切地說,我是跟嫂子學做豆腐。不怕你笑話,都奔六十的農村人,不會做豆腐,真的是有點另類,怎麼想都說不過去,事實確實如此,至少我還不能大膽的去獨立完成做豆腐的全部工序。

昨天傍晚按照嫂子的吩咐,將黃豆洗淨,在她家裏用水浸泡好了黃豆。今天一早,我到她家時,她早已將泡好的黃豆已磨成了豆漿,一家三十斤,我們這裏說有兩磨,一共四磨。接下來就是燒衝漿水,濾漿,再燒開,舀進備用的桶裏,當上面起了一層薄薄的依子就可以下石膏粉,這是整個做豆腐過程中的關鍵。要恰好。多了少了都不行,都會影響豆腐的口感和質量。不過他也是有據可尋,下石膏是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不要過猛,在下的過程中要不時的用瓢裏的清水在漿上面一滑,如果漿隨清水分開不合就好了。就要停止下膏,用蓋子蓋好靜養一些時候,等待豆腐的形成,之後就是裝箱了,整個做豆腐的全部工序完成。



《做豆腐》

年關將近,年味漸漸濃起來,鼻子只要沒堵塞,似乎在村裏村外、以及小道上都能聞到。一年一度,鄉下人開始了忙碌,都在爲年準備,做豆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今天爲了學習這項技能,我從早忙到晚,感覺有點累,也感覺到充實,開心。

我是跟嫂子學做豆腐的。不怕你笑話,都奔六十的農村人,在我們這裏不會做豆腐,真的是有點另類,怎麼想都說不過去。事實確實如此,至少我還不能大膽的去獨立完成做豆腐的全部工序。

昨天傍晚按照嫂子的吩咐,將黃豆洗淨。陽光下,那些透了水的黃燦燦的豆粒,像是剛從浴室裏出來的女人的臉,飽滿豐潤,似乎摸上去會有彈性。往一隻乾淨的大盆裏,注入清棱棱的水,讓豆粒浸入其中,冰冰的水裏有我溫馨的期盼。

今天一早,就急急地趕到她家,我也不知道她什麼時候起的牀。大盆裏浸泡的黃豆已磨成了乳色的豆漿。一家三十斤,我們這裏說有兩磨,一共四磨,這可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磨得出來的。

匆匆喫過午飯,大嫂開始在大鍋中燒衝漿水,濾漿,再燒開,然後舀進備用的桶裏,一系列的動作像個大師般輕車熟路。當上面起了一層薄薄的依子時,大嫂說可以下石膏了,這是整個做豆腐過程中的關鍵。靜靜的時光裏,桶中的豆漿在石膏的中和下,漸漸揉合,會聚,由混沌變得清晰。這是一個孕育的過程,也是一個考驗手藝的過程。下石膏憑的是經驗,也是考驗眼光的準星是否錯位,多了少了都不行,都會影響豆腐的口感和質量。在這個循循漸進的過程中,要有耐心切忌過猛,要不時的用瓢裏的清水在漿上面滑一滑,如果漿隨清水分開不合就可以,就要停止下膏,用蓋子蓋好靜養一些時候,即可以將散亂的豆腐腦裝箱瀝水,當輕輕揭開紗布的時候也就揭開了所有的祕密:一板板嫩白的豆腐冒着熱氣呈現在眼前,散發出豆子特有的腥味。

將切成塊狀的豆腐沉沒在放滿清水裏桶或盆裏,這是豆腐最適宜的保鮮模式,豆腐在水中自由地呼吸靜養,柔嫩如初,光滑如初。

晚飯時光,紅泥小爐之上,冒着濃霧般熱氣的火鍋裏,主菜食盡,剩餘的是濃油殘湯。這個時候手抄一塊豆腐平放在掌心,另一手持刀,輕刻慢劃,厚實的塊狀豆腐被劃成小片,無需大的動作,手指輕斜,薄薄的豆腐順勢滑入湯中,在咕嚕咕嚕聲裏起伏,翻滾,濃湯漸漸侵入光潔的豆腐中,它們開始張揚,直到千瘡百孔,這樣成熟的豆腐就有了韌性,有了綿綿不絕的滋味。

現在生活漸漸富裕,曾經只有過年才能享受得到豆腐仍是一種百姓餐桌上平常菜。一塊手工老豆腐可煎,可炸,可燉,也可以製成丸子,可搭配在青菜綠葉間,但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懷,一種記憶深處的品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