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之研究》毛澤東24歲作於新青年

麥子時光的第12篇分享


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7839971937780080&wfr=spider&for=pc

作者:田徑大本營


      年僅24歲的青年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爲筆名(毛澤東三個字繁體的筆畫共二十八畫),在《新青年》雜誌發表了著名的《體育之研究》。

本期田徑大本營的推送,我們來重溫這篇著名的文章。原載於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註釋按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年單行本排印,田徑大本營作了補充、修訂。

國 力苶弱 (1) ,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無效。長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遠,外部之事,結果之事也。

註釋:

(1) “苶nié”,疲弱的樣子。

體力充實,內部之事,原因之事也。體不堅實,則見兵 (2) 而畏之,何有於命中,何有於致遠?堅實在於鍛鍊。 鍛鍊在於自覺。 今之提倡者,非不設種種之方法,然而無效者,外力不足以動其心,不知何爲體育之真義。體育果有如何之價值,效果云何,著手何處,皆茫乎如在霧中,其無效亦宜。欲圖體育之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體育之自覺不可。苟自覺矣,則體育之條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遠之效,亦當不求而自至矣。不佞 (3) 深感體育之要,傷提倡者之不得其當,知海內同志,同此病而相憐者必多。不自慚赧 (4) ,貢其愚見,以資商榷。所言並非皆己實行,尚多空言理想之處,不敢爲欺。倘辱不遺,賜之教誨,所虛心百拜者也。

註釋:

(2) “兵”,就是武器。

(3) “不佞nìng”,謙虛的自稱。

(4) “不自慚赧”,自己不感到慚愧,表示謙虛的意思。

自有生民以來,智識有愚闇 (5) ,無不知自衛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 (6) ,飢極必食;井上之李 (7) ,不容不咽;巢木以爲居;皮獸以爲衣;蓋發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聖人者出,於是乎有禮,飲食起居,皆有節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8)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9) ;“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牆堵焉” (10) 。人體之組成,與羣動無不同,而羣動不能及人之壽,所以制其生者無節度也。人則以節度制其生,愈降於後而愈明,於是乎有體育。體育者,養生之道也。東西之所明者不一:莊子效法於庖丁 (11) ,仲尼取資於射御 (12) ;現今文明諸國,德爲最盛,其鬥劍之風,播於全國;日本則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國之緒餘,造成柔術,觥觥乎 (13) 可觀已。而考其內容,皆先精究生理,詳於官體之構造,脈絡之運行,何方發達爲早,何部較有偏缺,其體育即准此爲程序,抑其過而救其所不及。故其結論,在使身體平均發達。由此言之, 體育者,人類自其養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

註釋:

(5) “愚闇”,同“愚闇”。

(6) “西山之薇”,見《史記》。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不願繼承孤竹君的王位,逃到首陽山隱姓埋名。周武王起兵打殷紂王,他倆不以爲然,曾攔馬勸阻無效。周朝得了天下,伯夷、叔齊以喫周朝的糧食爲恥,就在西山下采野薇喫。後餓死。

(7) “井上之李”,見《孟子》。陳仲子,戰國時人,他的哥哥做了大官,他以爲不義,不願在他哥哥家裏做寄生蟲,便同自己的妻子逃到楚國,織麻鞋爲生。有一次,他三天沒有喫飯,看見井上有被蟲子吃了過半的李子,自己忍不住爬過去喫。

(8) “子之燕居……”三句,見《論語》。說孔老夫子在休息時十分舒坦的樣子。

(9) “食饐yì而餲ài,魚餒něi而肉敗,不食”這句,見《論語》。是說孔夫子講衛生,經久變味的飯和爛魚敗肉,孔夫子是不喫的。

(10) “射子矍相之圃……”二句,見《禮記》。矍相在山東曲阜縣城內闊裏以西,孔子當日在這裏射箭,來看的人很多,象牆一般圍着他。射箭在古時是一種禮制,又可以觀察人的道德休養,不只是武人的事,孔子對射箭也很有造詣。

(11) “莊子效法子庖丁”、見《莊子》。莊周,戰國時哲學家。他寫一個炊事員宰牛的經驗和技術,從解剖的路數悟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來。於是聯想到養生之道,寫成一篇“養生主”。大意是說,養生有道,若不善養而反傷生,不是養生之主。

(12) “仲尼取資於射御”,是說孔子從射箭和駕馬這兩項練習爲養生之法。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門技藝作教育內容,射與御都屬體育。

(13) “觥”,是大酒杯,“觥觥乎”,大的意思。這句是說大有可觀。

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 無體是無德智也。顧知之者或寡矣。或以爲重在智識,或曰道德也。夫知識則誠可貴矣,人之所以異於動物者此耳。顧徒知識之何載乎?道德亦誠可貴矣,所以立羣道平人己者此耳。顧徒道德之何寓乎?體者,爲知識之載而爲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兒童及年入小學,小學之時,宜專注重於身體之發育,而知識之增進道德之養成次之。宜以養護爲主,而以教授訓練爲輔。今蓋多不知之,故兒童緣讀書而得疾病或至夭殤者有之矣。中學及中學以上,宜三育並重,今人則多偏於智。中學之年,身體之發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傾之者多,發育不將有中止之勢乎? 吾國學制,課程密如牛毛,雖成年之人,頑強之身,猶莫能舉,況未成年者乎?況弱者乎? 觀其意,教者若特設此繁重之課,以困學生,蹂躪其身而殘賊其生,有不受者則罰之;智力過人者,則令加讀某種某種之書,甘言以恬之,厚賞以誘之。嗟乎,此所謂賊夫人之子歟!學者亦若惡此生之永年,必欲摧折之,以身爲殉而不悔。何其夢夢如是也!人獨患無身耳,他復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隨之矣。善其身無過於體育。 體育於吾人實佔第一之位置。 體強壯而後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於吾人研究之中,宜視爲重要之部。“學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此之謂也。

三育並重,然昔之爲學者,詳德智而略於體。及其弊也。僂身俯首,纖纖素手,登山則氣迫,涉水則足痙。故有顏子而短命 (14) ,有賈生 (15) 而早夭,王勃 (16) 盧照鄰 (17) 或幼傷或坐廢。此皆有甚高之德與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則從之而隳矣 (18) 。惟北方之強,任金革死而不厭 (19) 。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 (20) 。烈士武臣,多出涼州 (21) 。清之初世,顏習齋 (22) 李剛主 (23) 文而兼武。習齋遠跋千里之外,學擊劍之術於塞北,與勇士角而勝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豈道乎?“顧炎武 (24) 南人也,好居於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馬。此數古人者,皆可師者也。

註釋:

(14) “顏子而短命”,見《論語》。顏回,孔子最好的學生,愛學習,又有德行。但體弱,二十九歲頭髮都白了,死年三十二,孔子很傷心。

(15) “賈生早夭”,見《史記》。西漢賈誼,有才學,對國事多所建議,爲權貴所忌,貶子長沙,抑鬱早死,年三十三。

(16) “王勃”,唐朝人,六歲便能寫文章,十四歲作“滕王閣序”,是初唐四個文豪(四傑)之一。二十九歲時,掉到水裏淹死了。

(17) “盧照鄰”,也是初唐四傑之一,得手足痙攣病,成了殘廢,後自投水死。

(18) “隳huī”,毀的意思。

(19) “北方之強……”二句,見《中庸》。說北方人強壯,爲保衛國家,穿起甲、枕着戈睡覺,死而不厭。

(20) “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是唐代韓愈的文句。燕指河北,趙指山西。韓愈用漢書“趙中山地薄人衆,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的情況,想到荊軻、高漸離行刺秦始皇的故事,說明這些地方民情強悍,出勇士和俠客。

(21) “涼州”,指甘肅。

(22) “顏習齋”,名元,清朝人。研究學問主張實踐,勤勞動,忍嗜慾,苦筋骨,習六藝,講世務,以備天下國家之用。他兼長武術。

(23) “李剛主”名塨,清朝人,和顏元是一派。通五經六藝,主張學問要結合實用。

(24) “顧炎武”,明末江蘇崑山人,曾與同志起兵反清復明,兵敗逃走。清朝屢次請他出來作官,都不應;周遊四方,心存光復。以後埋頭讀書,講經世實用,有民主思想。同時研究國家制度、地方利弊、天文、地理、兵農之學,著作甚多,年高望重,爲清代學術大師。

學校既起,採各國之成法,風習稍稍改矣。然辦學之人,猶未脫陳舊一流,囿於所習,不能驟變,或少注意及之,亦惟是外面鋪張,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故愚觀現今之體育,率多有形式而無實質。非不有體操課程也,非不有體操教員也,然而受體操之益者少。非徒無益,又有害焉。教者發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違,精神受無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蓋一體操之終,未有不貌瘁神傷者也。飲食不求潔,無機之物、微生之菌,入於體中,化爲疾病;室內光線不足,則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長短不合,削趾適履,則軀幹受虧;其餘類此者尚多,不能盡也。

然則爲吾儕 (25) 學者之計如之何?學校之設備,教師之教訓,乃外的客觀的也。吾人蓋尚有內的主觀的。夫內斷於心,百體從令。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況於體育乎。苟自之不振,雖使外的客觀的盡善盡美,亦猶之乎不能受意也。故講體育必自 自動 始。

註釋:

(25) “儕chái”,意爲“等輩,同類的人們”。

人者動物也,則動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動物也,則動必有道。然何貴乎此動邪?何貴乎此有道之動邪?動以營生也,此淺言之也;動以衛國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義。動也者,蓋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朱子 (26) 主敬,陸子 (27) 主靜。靜,靜也;敬,非動也,亦靜而已。老子 (28) 曰無動爲大。釋氏 (29) 務求寂靜。靜坐之法,爲朱陸之徒者鹹尊之。近有因是子 (30) 者,言靜坐法,自詡其法之神,而鄙運動者之自損其體。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見,天地蓋惟有動而已。

註釋:

(26) “朱子”,朱熹,宋朝的理學家。

(27) “陸子”,陸九淵,宋朝的理學家。

(28)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聘,周朝人,著《道德經》。

(29) “釋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30) “因是子”,名叫蔣維喬,習靜坐數十年,著有“因是子靜坐法”。

動之屬於人類而有規則之可言者曰體育。 前既言之,體育之效,則強筋骨也。愚昔嘗聞,人之官骸肌絡,及時而定,不復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歲以後,即一成無變。今乃知其不然。人之身蓋日日變易者:新陳代謝之作用不絕行於各部組織之間,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雖六七十之人猶有改易官骸之效,事蓋有必至者。又聞弱者難以轉而爲強,今亦知其非是。蓋生而強者,濫用其強,不戒於種種嗜慾,以漸戕賊 (31) 其身,自謂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鍛鍊?故至強者或終轉爲至弱。至於弱者,則恆自憫其身之下全,而懼其生之不永,兢業自持。於消極方面,則深戒嗜慾,不敢使有損失。於積極方面,則勤自鍛鍊,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變而爲強矣。故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夭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東西著稱之體育家,若美之羅斯福 (32) 、德之孫棠 (33) 、日本之嘉納 (34) ,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強之效。又嘗聞之,精神身體,不能並完。用思想之人,每歉於體;而體魄蠻健者,多缺于思。其說亦謬。此蓋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孔子七十二而死,未聞其身體不健;釋跡往來傳道,死年亦高;邪蘇 (35) 不幸以冤死;至於摩訶末 (36) ,左持經典,右執利劍,徵壓一世。此皆古之所謂聖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今之伍秩庸先生 (37) ,七十有餘歲矣,自謂可至百餘歲,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綺 (38) 死年七十餘,而康健矍鑠。爲是說者,其何以解邪?總之, 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並完。 此蓋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註釋:

(31) “戕qiāng賊”,意爲傷害。

(32) “羅斯福”,美國人,1901年任總統,後連任。其人好勝,體格亦強,總統御任後,到非洲東部探險,著述甚多。1932年開始任總統的,是另一個小羅斯福。

(33) “孫棠”,據日文“體育大字典”載,Sauod是德國鐵啞鈴操的普及者,常作巡迴演出。

(34) “嘉納”(1860-1938),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講道館館長,曾將日本“柔術”改良爲“柔道”,後被選爲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

(35) “邪穌”,即耶穌,因改革猶大教,被釘死於十字架。

(36) “摩訶末”,即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

(37) “伍秩庸”,即伍廷芳,是清朝留學美國的較早者,辛亥革命後,任外交、司法等部部長。

(38) “王湘綺”,即王闓運,清朝曾在校經、船山幾個大書院講學,辛亥革命後,任國史館館長。

非第強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識。 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夫知識之事,認識世間之事物而判斷其理也。於此有須於體者焉。直觀則賴乎耳目,思索則賴乎腦筋,耳目腦筋之謂體,體全而知識之事以全。故可謂間接從體育以得知識。今世百科之學,無論學校獨修,總須力能勝任。力能勝任者,體之強者也。不能勝任者,其弱者也。強弱分,而所任之區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識也,又足以調感情。感情之於人,其力極大。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 (39) ,又曰“以理制心”。然理性出於心,心存乎體。常觀罷 (40) 弱之人,往往爲感情所役,而無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體有缺者,多困於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故身體健全,感情斯正,可謂不易之理。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種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盪,難於制止,苟加以嚴急之運動,立可汰去陳舊之觀念,而復使腦筋清明,效蓋可立而待也。

註釋:

(39) “主人翁常惺惺否”,是說以理性剋制感情,經常警惕自己的意思。

(40) “罷”,就是疲。

非第調感情也,又足以強意志。體育之大效,蓋尤在此矣。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爲,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練習猛烈與不畏,又足以練習敢爲。凡各種之運動,持續不改,皆有練習耐久之益。若長距離之賽跑,於耐久之練習尤著。伕力拔山氣蓋世 (41) ,猛烈而已;不斬樓蘭誓不還 (42) ,不畏而已;化家爲國,敢爲而已;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43) ,耐久而已。要皆可於日常體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業之先軀也。

註釋:

(41) “力拔山氣蓋世”。項羽在垓下被圍,作歌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句。

(42) “不斬樓蘭誓不還”。樓蘭是漢時西域國名,曾截殺漢使者,屢犯漢境。傅介子自請往擊樓蘭,說不斬樓蘭王誓不回來。以後果然把樓蘭王的首級斬了回來。

(43) “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夏禹一心治水,在外八年,手足都生了老繭,三次路過自己家門都顧不得進去。

肢體纖小者舉止輕浮,膚理緩弛者心意柔鈍,身體之影響於心理也如是。體育之效,至於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故夫體育非他,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

運動力體育之最要者 (44) 。今之學者多不好運動,其原因蓋有四焉: 一則無自覺心也。 一事之見於行爲也,必先動其喜爲此事之情,尤必先有對於此事明白周詳知其所以然之智。明白周詳知所以然者,即自覺心也。人多不知運動對於自己有如何之關係,或知其大略,亦未至於親切嚴密之度。無以發其智,因無以動其情。夫能研究各種科學孜孜不倦者,以其關係於己者切也。今日不爲,他日將無以謀生。而運動則無此自覺,此其咎由於自己不能深省者半,而教師不知所以開之亦佔其半也。一則積習難返也。 我國曆來重文,羞齒短後 (45) ,動有好漢不當兵之語。雖知運動當行之理,與各國運動致強之效,然舊觀念之力尚強,其於新觀念之運動,蓋猶在迎拒參半之列。故不好運動,亦無怪其然。一則提倡不力也。此又有兩種:其一,今之所稱教育家,多不諾體育。自己不知體育,徒耳其名,亦從而體育之,所以出之也不誠,所以行之也無術,遂減學者研究之心。夫蕩子而言自立,沉湎 (46) 而言節飲,固無人信之矣。其次,教體操者多無學識,語言鄙俚,聞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見者,惟此機械之動作而已。夫徒有形式而無精意以貫注之者,其事不可一日存,而今之體操實如是。一則學者以運動力可羞也。以愚所考察,此實爲不運動之大原因矣。夫衣裳檐檐、行止於於 (47) 、瞻視舒徐而夷猶者 (48) ,美好之態,而社會之所尚也。忽爾張臂露足,伸肢屈體,此何爲者邪?寧非大可怪者邪?故有深知身體不可不運動,且甚思實行,竟不能實行者;有羣行羣止能運動,單獨行動則不能者;有燕居私室能運動,稠人廣衆則不能者。一言蔽之,害羞之一念爲之耳。四者皆不好運動之原因。第一與第四屬於主觀,改之在己;第二與第三屬於客觀,改之在人,君子求己,在人者聽之可矣。

註釋:

(44) “ 運動力體育之最要者 ”,意爲 運動是體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45) “羞齒短後”。短後,是說衣的後幅較短,便於勞作。後來也稱軍人之衣爲短後衣。本文“羞齒短後”是說重文輕武,文人向來恥於和武人並列。

(46) “沉湎”,沉溺的意思。本文裏是說終日飲酒,象浸在酒裏的人,自己還說節飲,豈不是騙人?

(47) “檐檐”(注:將木字旁換成衣字旁),溫文爾雅,很斯文的樣子。“于于”,走路的樣子。

(48) “瞻視舒徐而夷猶”,瞻前顧後,慢條斯里,要走不走的樣子。

愚自傷體弱,因欲研究衛生之術。顧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學校有體操、坊間有書冊,冥心務泛 (49) ,終難得益。蓋此事不重言談,重在實行,苟能實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臨睡洗腳、食後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有老者年八十猶康健,問之,曰:“吾惟不飽食耳。”今之體操,諸法樊陳 (50) ,更僕盡之 (51) ,寧止數十百種?巢林止於一枝,飲河止於滿腹 (52) 。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絡 (53) 耳,雖百其法,不外慾使血脈流通。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則餘之九十九法可廢也。目不兩視而明,耳不兩聽而聰,筋骨之鍛鍊而百其方法,是擾之也。欲其有效,未見其能有效矣。夫應諸方之用,與鍛一己之身者,不同。浪橋所以適於航海,持竿所以適於逾高,遊戲宜乎小學,兵式宜乎中學以上,此應諸方之用者也。運動筋骸使血脈流通,此鍛一己之身者也。應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鍛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近之學者,多誤此意,故其失有二:一則好運動者,以多爲善,幾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備,甚至無一益身者;一則不好運動者,見人之技藝多,吾所知者少,則絕棄之而不爲,其宜多者不必善,務廣而荒,又何貴乎?少者不必不善,雖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爲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後體育始有進步可言矣。

註釋:

(49) “冥心務泛”二句,是說只潛心去空想,而不實行,是得不到益處的。

(50) “樊陳”,即雜列着。

(51) “更僕盡之”,意爲一個人數不完,換人去數完它。

(52) “巢林”“飲河”兩句,是說樹林裏枝椏雖多,鳥兒只巢宿一枝;河水雖多,飲者喝飽也就完了。不能把樹枝和河水都佔盡。體育運動也只要專精一種,長期堅持鍛鍊,自然得到效果。

(53) “藏”,就是五“髒”;“絡”,就是血脈神經。

凡事皆宜有恆,運動亦然。有兩人於此,其於運動也,一人時作時輟,一人到底不懈,則效不效必有分矣。運動而有恆, 第一能生興味。 凡靜者不能自動,必有所以動之者。動之無過於興味。凡科學皆宜引起多方之興味,而於運動尤然。人靜處則甚逸,發動則甚勞,人恆好逸而惡勞,使無物焉以促之,則不足以移其勢而變其好惡之心。而此興味之起,由於日日運動不輟。最好於才起臨睡行兩次運動,裸體最善,次則薄衣,多衣甚礙事。日以爲常,使此運動之觀念,相連而不絕,今日之運動,承乎昨日之運動,而又引起明日之運動。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鐘已足。如此自生一種之興味焉。 第二能生快樂。 運動既久,成效大著,發生自己價值之念。以之爲學則勝任愉快,以之修德則日起有功,心中無限快樂,亦緣有恆而得也。快樂與興味有辨。興味者運動之始,快樂者運動之終。興味生於進行,快樂生於結果。二者自異。

有恆矣,而不用心,亦難有效。走馬觀花,雖日日觀,猶無觀也。心在鴻鵠 (54) ,雖與俱學,勿若之矣。故運動有注全力之道焉。運動之時,心在運動,閒思雜慮,一切屏去,運心於血脈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張弛,關節如何反覆,呼吸如何出入。而運作按節,屈伸進退,皆一一踏實。朱子論主一無適 (55) ,謂喫飯則想着喫飯,穿衣則想着穿衣。注全力於運動之時者,亦若是則已耳。

註釋:

(54) “心在鴻鵠”,語意見於《孟子》:“一心以爲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意思是說在工作時不上心。

(55) “主一無適”,是說專一不移。

文明柔順 (56) ,君子之容。雖然,非所以語於運動也。運動宜蠻拙。騎突槍鳴十蕩十決 (57) ,暗噁頹山嶽、叱吒變風雲 (58) ,力拔項王之山,勇貫由基之札 (59) ,其道蓋存乎蠻拙,而無與於纖巧之事。運動之進取宜蠻,蠻則氣力雄,筋骨勁。運動之方法宜拙,拙則資守實,練習易。二者在初行運動之人爲尤要。

運動所宜注意者三:有恆一也,注全力二也,蠻拙三也。 他所當注意者尚多。舉其要者如此。

註釋:

(56) “文明柔順”。古人稱讚周文王“外文明而內柔順”,顯現出有文化教養,而內心和順。

(57) “十蕩十決”是說項羽力能拔山,勇氣過人。《史記》載,項羽喑鳴叱吒,千人皆廢。又載:羽在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被劉邦重重包圍,只剩百十騎,十次突圍衝蕩漢軍,都突破了缺口。

(58) “暗噁”,同“暗惡”,讀作yìn wū,意爲“滿懷怒氣”。“暗惡叱吒”的意思是:滿懷怒氣,從而大聲呵斥。

(59) “勇貫由基之札”。養由基,春秋時楚國人,善射,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柳葉,百發百中。“札”是甲葉,《左傳》上說,由基射力之強,能射穿七重甲。

愚既粗涉各種運動,以其皆系外鑠而無當於一己之心得。乃提摯各種運動之長,自成一種運動,得此運動之益,頗爲不少。凡分六段:手部也,足部也,軀幹部也,頭部也,打擊運動也,調和運動也。段之中有節,凡二十有七節。以其爲六段,因名之曰六段運動。茲述於後,世之君子,幸教正焉。

一、手部運動,坐勢。

1.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參,三次(左右參者,左動右息,右動左息,相參互也)。

2.握拳屈時前側後半圓形運動。左右參,三次。

3.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左右並,三次(左右並者,並動不相參互)。

4.手仰向外拿。左右參,三次。

5.手復向外拿。左右參,三次。

6.伸指屈時前刺。左右參,三次。

二、足部運動,坐勢。

1.手握拳左右垂。足就原位一前屈,一後斜伸。左右參,三次。

2.手握拳前平。足一側伸,一前屈。伸者可易位,屈者惟趾立。臀跟相接。左右參,三次。

3.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揭。左右參,三次。

4.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前踢。左右參,三次。

5.手握拳左右垂。足一前屈,一後伸。屈者在原位,伸者易位,兩足略在直線上。左右參,三次。

6.手釋拳。全身一起一蹲,蹲時臀跟略接,三次。

三、軀幹部運動,立勢。

1.身向前後屈。三次(手握拳,下同)。

2.手一上伸,一下垂。繃張左右胸肋,左右各一次。

3.手一側垂,一前斜垂。繃張左右背肋,左右各一次。

4.足丁字勢。手左右橫蕩。扭捩腰脅。左右各一次。

四、頭部運動,坐勢。

1.頭前後屈。三次。

2.頭左右轉。三次。

3.用手按摩額部、頰部、鼻部、脣部、喉部、耳部、後頸部。

4.自由運動。頭大體位置不動,用意使皮膚及下顎運動。五次。

五、打擊運動,不定勢 (打擊運動者,以拳遍擊身體各處,使血液奔注,筋肉堅實,爲此運動之主)。

1.手部。右手擊左手,左手擊右手。

(1)前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後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肩部。

3.胸部。

4.脅部。

5.背部。

6.腹部。

7.臀部。

8.腿部。上腿、下腿。

六、調和運動,不定勢。

1.跳舞。十餘次。

2.深呼吸。三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