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成功


文/賊驟驟


一提到成功的概念,大部分國人首先想到的是誰誰誰在哪個機構或者部門擔任什麼樣的職務、手握多大的權利;誰誰誰開辦了多大規模的公司或企業,管理着多少多少人;誰誰誰有多少多少錢,開的是多名貴的車,住的是多豪華的別墅。

盲目攀比的心態,讓大部分人習慣了從一個人獲得的社會地位和物質條件的程度來判斷這個人是否成功,並將這種認識作爲誘發個人奮鬥、拼搏的動力。

但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是:僅僅將社會地位的高低以及物質條件的優劣做爲評判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這樣的判定是否足夠客觀嚴謹?這樣片面認定的成功是否就值得普遍推崇?

這就好比是一頂顏色無比豔麗的帽子,硬往世間每個人的腦袋上套,誰又敢擔保這頂帽子跟每個腦袋都相得益彰?

難道都要像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那樣富可敵國纔算成功嗎?難道非要像各個國家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政要那樣出盡風頭纔算成功嗎?

肯定不能這樣論斷,不然這世間絕大多數的人怕是都要被扣上失敗者的帽子。

大部分國人對成功的理解往往帶着濃厚的功利色彩,在生存壓力以及功利心的驅使下把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職業當作個人畢生的追求。卻鮮少有人能冷靜下來認真思考目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工作,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不是自己內心的真實嚮往。

於是,爭名逐利開始演變成被推崇的社會風氣,沒有人再去思考和發掘自己日常所從事的工作背後的價值和意義,只是把它當作謀生的手段,當作積累財富的方式和向上攀爬的工具,忽略了構築自我、回饋社會。

大家知道西方發達國家的民衆是怎麼定義成功,怎麼認識成功的嗎?他們大多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爲衡量成功的標準:一、所從事的工作是不是自己真正熱愛的;二、所從事的工作能否滿足自己的各項物質需求,爲自己創造較高品質的生活;三、是否能充分認識和發掘所從事的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四、是否正在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追求卓越。

在他們看來,一個著名的作家並不比國家總統遜色多少,上市公司的總裁也並不比一個優秀的小學教師成功多少。只不過是各司其職、各盡所能罷了。

其實也沒有必要非去比較兩種中西方對於成功在理解與認識上孰優孰劣,每個人的出身和經歷不同,每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對人生解讀不同,每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和國情也不同,所以對成功的理解和認識也就不盡相同。

如果非要對這個形而上的問題如辯論賽般爭論不休,估計參賽者辯得口乾舌燥、面紅耳赤,也不見得就能蓋棺定論。

我們不妨開下腦洞,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和理解:假設一個人現在正從事一份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這份工作激發了他所有的熱情,他樂此不疲。當然,他從這份工作中所獲得的報酬也十分可觀,可以讓他買得起房買得起車買得起名牌服裝,可以滿足他所有高品質生活的需求。他在這個行業裏是絕對的精英,獲得足夠的尊重,覺得個人的價值獲得了最大化的體現。

怎麼樣,這個假設夠理想化吧,夠讓人豔羨吧?

爲什麼要做這個假設呢?因爲仔細思考後會發現,其實兩種對成功的認識和判定完全可以合二爲一。既擁有了醉心的事業,又能獲得社會地位和大量財富。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更何況,事業的成功本來就伴隨着社會地位和個人財富的獲取,而社會地位和個人財富倒更像是事業的附屬品。這就好比舊時誰有幸娶了大戶人家小姐,那家會附帶送過來一兩個丫鬟。丫鬟不是主角,只是贈品。

而我們完全可以把上面那個假設所描述出的美好情景當成自己的人生藍圖,當做自己一輩子爲之奮鬥的目標。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樣的構想過於理想化了。我不否認。但是,如果從人生的高度再去看待這些構成圓滿的因素,還會認爲它們理想化嗎?

要知道,我們就這麼一輩子,屈指可數的幾十年,如果不去追逐心底的希冀與夢想,不去謀求一份能令自己陶醉其中的事業,僅僅爲了生存而蠅營狗苟地活着,抑或一葉障目地成爲金錢和權勢的奴隸,會不會太得不償失了?


歌手鄭鈞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音樂是我人生中出現的,第一個真正讓我覺得美好、自由和快樂的東西,我最窮的時候一天只吃兩個煎餅果子,但我依然感到高興,因爲我選擇了自己想過的生活,直到今天我也依然爲那個選擇慶幸。

我們先不去考慮鄭鈞老師在音樂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只是看他一直以來都在做些什麼。先是寫歌、唱歌、出專輯,後來開了間音樂酒吧,再後來成爲國內某著名音樂類節目的評委,選拔、培養新人。不難發現,其實他一直以來都做着與音樂有關的事情,從未倦怠過自己的熱愛,亦從未違背過自己的初衷,更是自始至終將生活過成了自己期望的樣子。

在臺灣工作生活過的朋友跟我講臺灣和內地的不同:

相對於內地大部分年輕人熱衷於考研、考公務員,託關係找門路往企事業單位擠的現象,臺灣的年輕人更願意在積累足夠的資本後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店。

可以是一家環境優雅的書店,一家演繹原創歌曲的酒吧,一家手工藝品製作的工作室,一家出售個人創作的畫室。在自給自足的同時,可以不被世俗煩擾地、最大限度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嘗試寫作,學習繪畫、烹飪,練習譜曲樂器,鑽研手工藝品製作等等。他們在享受着從容不迫的生活的同時,又可以心無旁騖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他們中間有很多人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也是他們所理解和認同的成功的人生:把生活過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之所以提到這些,絕非教唆別人如何如何消極避世,更不是攛掇別人立時依葫蘆畫瓢照做。想要闡述的只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的思考所選擇的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世上有億萬的人,便應該有億萬種嚮往和活法。如果都爭相模仿地活成了相同模式,那豈不是也很無趣?

能夠讓自己打心眼裏滿意的生活,纔是最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在企事業單位擔任多重要的職務,創辦規模多大的公司,每年能承接多少項目、賺多少錢。表面看上去風光無限,實際上卻不一定是自己內心真實的嚮往。

亦舒在《地盡頭》裏這樣寫到:當我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已婚,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發財。

字裏行間盡是生活瑣碎,煙火氣息,但卻是她內心最真實之嚮往,即便給她位高權重、金山銀山,她也不會交換。對於她而言,真正的成功是能夠讓自己在內心感到快樂和成就感的成功,成功的人生也該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滿意的人生。對於她來說成名和發財都是虛的,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夫妻恩愛,孩子懂事,這些纔是自己內心真正向往和希冀的。如果可以得償所望,便是對人生最大的安慰。

松下電器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想一個人的尊嚴,並不在於他能賺多少錢,獲得了什麼樣的社會地位,而在於能不能發揮他的專長,過有意義的生活。一百個人不可能都做相同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雖不同,可是發揮自己的天分與專長,並使自己陶醉在這種喜悅之中,與社會大衆共享,在奉獻中領悟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纔是現代人普遍應該期望和追求的成功的意義。

不要再將追逐金錢和權力作爲自己一生唯一之目的,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太狹隘了。嘗試去探尋自己內心的喜好,選擇一份真正熱愛的事業沉浸其中,努力發掘這份事業的價值和意義,看看自己能將這份事業做到何種程度,自己又能從中收穫些什麼,看看這份事業能爲社會和大衆帶來什麼樣的益處,這纔是一個人最應該去努力追求與實現的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