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往事(6)上初中那年發大水

【父親生於隨縣,長在武漢,九歲不到父母雙亡,回到隨縣過斷給姨父母,二十歲時,養父母又相繼病故,再一次孑然一身......今年81歲的父親,一生歷盡坎坷,有太多太多心酸的故事。近段時間,他對我說,居家總是閒着,反正無事,就把過去的往事以系列形式寫成了回憶錄。我鼓勵他寫,說你想哪寫哪,也不強求完整,我來發上平臺,和讀者共享。】

1954年,我順利考入隨縣一中(初中),編入八班,班主任老師是姜修良,全班學生大約50多名。

當時的初中課目很多、分類很細,有文學、漢語、代數、幾何、物理、化學、植物學、動物學、歷史、地理、政治、體育、美術、音樂等10多門課程。學習時間十分緊,學生中多數來自各鄉鎮,每星期六下午可回家,但必須在星期日晚上趕回來上晚自習課。

我每天早、中、晚三次上、下學,學校規定,家住在城關鎮的學生全部爲走讀生,食宿都在家裏。那時,一中有助學金,標準是甲等每個月6.9元;乙等每個月4.6元;丙等每個月2.3元。我享受丙等助學金。

那時的我只有十二三歲,朝氣蓬勃,除完成繁重的課目作業任務外,還參加了學校的體育隊,打藍球和乒乓球,尤其是乒乓球藝還是很說得過去的;我還愛好文藝活動,由我主持排練的文藝節目《小白兔與大灰狼》,它反映的主題是“團結就是力量”,演出後受到好評;我還喜愛繪畫,美朮教師叫鄒京都,對我的培養特別上心,每逢節假,如元旦、五一五四、十一國慶節,班級必出牆報專刊,其繪畫部分都由我一個人承擔完成,毛筆字則由同學李秀叢完成,李秀叢後來在隨州黨校任教師,現已故。

隨縣一中就是當年的老一中,位於大十字街正北的烈山大道北段,靠近北門口。幾經變遷,現在是隨州市曾都區實驗中學。解放前最早叫列山中學,我父親鄒季厚留學日本回國後,曾於四零年前後在這裏教書,授課國文。

隨縣老一中內有座“雪公堂”,始建於1935年,是由時任國民黨湖北省主席何成浚倡議,並得到社會各方捐資建成的仿歐式教會風格的建築,它也是隨縣第一所新式中學“列山中學”的禮堂。何成浚是隨縣人,因他字雪竹,所以叫“雪公堂”。

雪公堂坐北朝南,呈中軸對稱佈局,由主樓和左右兩側附樓組成,有兩千多平方米麪積,主樓系一層磚木結構的會議廳,東西有側門,內設舞臺;左右附樓系兩層磚混結構的教學樓,設有走廊,走廊上設拱形門洞。雪公堂風格精巧、適用、美觀,我讀初中的時候,這裏一直作爲教室校舍使用。

1954年的夏天,隨縣發大水。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一遇的洪水,聽說武漢也在那時發大水,全省多處都漲起了洪水。時值解放初期,全國水庫少之甚少,下雨太猛,水勢無法控制,在印象中洪水特別大,人們深受其害,備受其苦。

我家當時住在南關鸛坑,即現在的隨州市中心醫院月光池附近。當年的洪水,下南關水漲至頭道橋縣醫院附近,東關的洪水淹至東門口,西關的水淹至玉波門,北面的洪水淹至北門口,整個城關鎮已變成一孤舟,城外一片汪洋,水面漂流着數不清的各種傢什物品,情況十分慘烈。

城關鎮鎮政府通知,所有居民帶上主要生活用品,向城內高處轉移,要大家時刻觀察水勢,充分做好防範工作。

我們全家三口,養父養母和我,便趕緊隨便收拾了幾件隨身用品,到上南關“三八門市部”隔壁巷道內的傅斯倬家裏暫時借住兩天,躲避洪水的上漲,商量着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便向隨縣一中的方向搬遷,那裏也是城關鎮內最高的位置了。

大水多日後才退,很多市民損失慘重。經五四年大水後,國家號召全國人民,興修水利,大修水庫,隨縣出現了很多大小水庫,如黑屋灣、封江口、琵琶嘴、羅河水庫等等。從此,再沒見過比五四年還大的洪水。

少年的時光總是太快,感覺霎那間,三年的初中便讀完了。

(插圖來自網絡,原隨縣老一中內的“雪公堂”。文章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