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失憶: 寫在時間的邊緣》作者: [澳] 克萊夫·詹姆斯

原作名: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ISBN: 9787547735626

內容簡介 :

我們生活的世紀脫胎於二十世紀,正如一道黑煙從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記住所有的事情,我們至少應該知道自己忘記了什麼。

克萊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時間完成《文化失憶》,一部介紹自由人文主義傳統“獨出機杼的核心綱要”,由百篇歷史人物評論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標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遺忘邊緣的名字。二十世紀幾次大災難歷盡生死存亡,無數人消失在晦暗的斷裂中,更多不合時宜的事實經過篩選淬鍊,重組爲我們所知的歷史。詹姆斯提醒人們,使文明成其爲文明的人文主義若要在新世紀得以留存,繼承者們就不能放棄對過去的記憶。本書試圖召回、感知和審視二十世紀動盪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場盛大對話的邊角”,以此抵抗遺忘,並重新建立聯結。

詹姆斯通曉七種語言,貫通哲學、歷史、政治和藝術,打磨出一份警句頻出的現代文明回憶清單。從阿赫瑪託娃(A)到茨威格(Z),作者寫的不僅僅是閃耀的羣星,還有人類一切創造力之間錯綜複雜的勾連及其周圍環繞的黑暗,它們共同構成時間之海上一道明滅相間的星輝:或許會黯淡,但永不消逝。作爲一名真正的人文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詹姆斯熱誠的書寫讓歷史回到當下的脈搏之中,並獲得迴應當下的能力:對於一切削弱人文主義聯結的勢力,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必要的抗爭。


作者簡介:

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1939—2019),澳大利亞籍著名評論家、記者、作家、詩人、翻譯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六十年代移居英國,數十年活躍於各種紙媒和電視,是英國文化評論界的一支健筆,被稱爲“折衷高眉與淺俗的大師”“一羣才子的集合體”(《紐約客》),《泰晤士報書評增刊》譽之爲“當代的蒙田”。出版評論集、隨筆集、詩集、回憶錄、小說、譯著五十餘部,包括《不可靠回憶錄》《文化失憶》《詩歌筆記》等。

2008年,克萊夫·詹姆斯因其在廣播電視新聞業的成就,獲得了奧威爾特別獎,他在2010年成爲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2012年獲得大英帝國勳章。詹姆斯於2011年罹患絕症,但筆耕不輟,依然積極在媒體發聲,並不斷有新書出版,完成了但丁《神曲》的翻譯。

2019年11月,克萊夫·詹姆斯逝世於劍橋,在此之前他只停筆了一個月。


精彩短評:

#  從A到Z,彷彿按部就班,然後,我才發現,這是一種錯覺。它根本無意於堆積信息,更不屑於建造人工的宮殿,每篇短文都像是思辨的武器,這些“磚塊”順手疊放,延伸成了交錯的路線,呈現複雜的世紀圖像。憑藉着如何做和做什麼的獨特興趣,關聯着自我的美學甚至是自我的意志。源自於作者在40年的時間裏對於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對於極權主義的極度警惕,對於個人聲音的高度關注,以及親身驗證過的對文學權利和義務的信念。這本書,放在枕邊,近一個月,每天幾篇,一點一點地閱讀,以後仍然會,一次一次地閱讀。這是對作者恰如其分的敬意。可列個人年度書單前三(不喜歡寫總結,心裏默默排位)。

#  是一本很好的文化歷史書,現今社會是一個快時代,但我們需要了解我們錯過的,忘記了什麼

#  在評卡夫卡時,詹姆斯說,弗裏達是《城堡》敘述者與世界的唯一聯繫。那麼,記憶,是不是我們與世界的唯一聯繫?顯然不是。現代人通過商品與世界聯繫在一起。商品的邏輯就是速度和遺忘。詹姆斯與其說是讓我們去記憶,不如說讓我們看到記憶的殘忍本質,只有少數人記住了少數人,而這微弱的記憶我們稱之爲希望,不堪一擊的希望。

#  克萊夫·詹姆斯2009年發現患一種非常複雜的白血病,2019年11月24日去世。他是卓有成效的作家,他認爲“一生沒有名氣只有成就,也許很值得,而一生只有名氣沒有成就,則根本不叫活着”。他不想讓自己的心智受制於任何既定的格式,認爲做份有意義的工作,掙個體面的工錢,業餘時間用來提高審美能力,這是令人嚮往的生活。”

#  《文化失憶》是今年我很喜歡的一本書。雖然是將近八百頁的鉅著,卻意外地非常好看,好看到可以從任何一頁讀進去,並一直讀下去,直到你擔心會很快讀完,並且捨不得很快讀完。某種程度上,這是我最愛的一種寫作類型,它具有心智的強度與廣度,同時又和行文的輕快速度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書中談到了很多人,有些是我熟悉的,有些是我不熟悉的。對於那些我不熟悉的,作者有能力在三言兩語之間將這個人拉至我的面前;而對於那些我相對熟悉的,作者依舊有能力讓我感受到這個人的新鮮與活力。我覺得這就是好的批評寫作所帶給我們的,在這樣的寫作面前,我們作爲讀者事先知道的越多,從中的收穫反而會越大,而非相反。

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談論每一個人的方式:他談論每一個人的同時,都是在談論很多其他的人;並且,他同時也是在間接地談論自我。在這樣的談論中,你會覺得世界是一個整體,無論表面看起來是多麼殘缺、混亂,這個世界中依舊有一些人正手拉着手在過往的時空中勾連成一個隱祕的懷抱,你可以把自己安放其中的懷抱。這也是作者在談論普雷沃時所說的“通識的愉悅”,也就是他在談論馬克·布洛赫的時候所說的知識可以照亮世界的意思,“當一個博學多識者能夠讓各個領域的知識交相輝映,繁榮共生,照亮這個世界,哪怕是一個殘酷的世界——這殘酷他無力抵擋,卻不會感到完全意外。”

這種面對殘酷世界不會感到完全意外的鎮定感受,或者進一步說,一個文明人面對野蠻威脅時所具備的英勇感,是作者在這本鉅著中力圖傳達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感受。作者描述阿爾弗雷德·愛因斯坦(另一個不太有名的愛因斯坦)的音樂史寫作,說“他是在文明岌岌可危的陰影中進行書寫的”。而這本書裏的大多數人都是如此,進而,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如此。

在這樣的危機時刻,作者最爲推崇的寫作典範,是那些可以將這個世界的複雜與晦暗用非常清晰、準確和令人愉悅的文字予以表達的人,清晰與準確,來自健全的理性;而令人愉悅的能力,一方面來自天賦,但更重要的,是來自與他人進行日常交流的渴望,這種交流的渴望會轉化爲行動的力量。

他因此批評那些盲目崇拜本雅明的半吊子知識分子,說“對他們而言,本雅明爲數不多的斷章殘篇就像是一個知識的複合維生素片,又因其難以吞嚥而愈發被認爲功效奇佳”;他也批評那些後來的文學理論和分析哲學是一種難以擺脫的遊戲,尤其是當一些人開始靠這個領取工資。他因此強調記憶的必須,他指責那些一面寫詩讀詩又一面認爲詩無需背誦的人,他說這樣的態度不僅不會讓詩歌民主化,反而一定會讓詩歌最終淪爲精英手中的玩物。我想中國九十年代之後的詩歌,已經很好地驗證了這一點。而這樣的記憶,首先不是對讀者的要求,而是對於寫作者的。一個寫作者,要有能力寫出那些讓人願意記住的篇章,他要有能力抵達讀者的心,他所做的一切努力纔會生效。在這個意義上,美學和倫理學就是合二爲一的。而一個人的生命和作品也是合二爲一的。

作者推崇古羅馬的塔西佗,他說塔西佗是他這本書寫作的源頭,正是這位古羅馬的歷史書寫者,在一個專制恐怖的時代,發展出一種新的文體,來容納他的絕望,一種坩堝般熔化一切的文體。這種文體會在專制恐怖的時代之後依舊長久地存活下去。他說,自己這本書裏寫到的這些現代和前現代的英雄們,從孟德斯鳩到戈洛·曼,正是以塔西佗凝練的表達能力作爲標杆,來衡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務。我想,克萊夫·詹姆斯本人,在這本書中也完成了這個任務。

#  節奏從來不是輕鬆可得的東西。要取得它,你必須先在頭腦中開始改寫,而後在紙面上繼續改寫。一種迷人風格的標誌性特徵,是把自然的講話節奏貫穿到複雜的句子當中。在講話時,戈爾·維達爾總是出了名的機智幽默;也許是事先有所準備,就像本傑明·迪斯雷利和奧斯卡·王爾德一樣。演練過的警句本身就是一種書寫的文體。金斯利·艾米斯討厭準備好的警句,可是他自己在談話中也有類似格言的評論,雖然聽上去很自然,卻經常帶有事先準備過的跡象:它們像軍營中的牀鋪一樣整齊有序,擦亮的工具包放置在筆直硬挺、折角鋪疊的毛毯上的規定位置。維達爾會選擇適當的地方,確保別人可以無意中清楚地聽到他的話,然後對兩個精神錯亂的百老匯藝人結爲連理表達致意:“他大腦裏的凸塊和她大腦裏的空洞正好匹配。”*但是他的風格不只在於表達的意旨,還在於句法的平衡。經過一生的打磨,這種嫺熟的句子構造最終形成了一種文風,它可以把最複雜的論證表達得好像日常講話一樣。比他年輕的一代有很多人從他那裏學到了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個—而且是在我們的職業生涯發展到我們認爲能學的都已經學到的時候。不過我無意中發現了一點,那就是維達爾的清澈文風也會表達錯誤的論點,而且和表達正確論點時同樣有說服力。

引自 H......295

#  茨威格是很適合給本書畫上句號的名字,因爲他的生活、工作、流亡和自殺結合起來概括了前述許多內容:面對令人絕望的環境,卻想要有所作爲的故事。……斯蒂芬·茨威格是人道主義的化身,所以他最後選擇自殺,這本身就令人信服地表明,我們所高度珍視的東西只有在自由的環境中才能留存。

引自 Z......731

#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她本不必承受這樣的命運。歷史亦本不必如此。但這就是歷史:有關本不必如此的一切的集合。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對於那些被剝奪了一切其他自由的人們來說,藝術仍然是重要的:其影響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比之前更爲重要,這正是藝術之價值的證明。對俄羅斯人來說,阿赫瑪託娃的象徵意義不僅僅在於她做了什麼,更在於所有那些她無法去做的事情,令人唏噓驚歎。

1947年對阿赫瑪託娃來說是尤其艱難的一年。她幾乎被剝奪了一切,只剩一息尚存。然而,她可以說自己是富有的。還有普希金可以讀,她就仍然擁有“抒情寶藏”。這樣的寶藏纔是我們真正的薪火永傳的寶藏,也正是本書背後的信念。

#  除了文學和美術之外,他還有深厚的音樂知識,而且遠遠超出專業的程度:就算他不是藝術的化身,也是藝術品鑑的化身。將他所有的評論能力放在一起,你會看到一幅迷人的圖景:一個人用全身心沉浸在藝術中來點亮生命。

引自 M......395



關注朋朋不迷路,發送簡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書單 信息,點擊簡書個人主頁查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